近來幾天颱風逼近,還沒聽見農業損害,菜價先開始飆漲!
官員說法
農委會主席陳保基昨日出席「農村無限,創新未來論壇」時強調,近來民眾抱怨菜價漲翻天,主要是天災影響的短期波動,但站在另一個角度,台灣的農業產品長期以來被要求低價售出,農民無法擺脫低價壽命,「這是不正確的」,農產品應該值得合理的價格。
陳保基表示兩個颱風距離只有五十天,之後又連下九天的雨,等到蔬菜快恢復時又遇上杜鵑颱風,這是農民必須面對的殘酷現實。陳保基接著表示,農地無法生產對民生影響高,若不「保護農地、農地農用」,未來菜價飆漲可能成為常態。
陳保基強調,以往農民只能被動地等待大盤商來收購,價格被壓得很低。但現在農民會透過通訊軟體行銷,不再只會赤腳下田。故他創立「百大青農」計畫,從土地取得、資金運用都給予協助,希望能翻轉台灣農業。
一般民眾說法
民眾普遍認為,菜價上漲,若是因為農民確實有其苦衷,例如農地被颱風吹毀,或是遭遇乾旱作物欠收,那麼蔬菜漲價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會如此苛責。
但是事實上民眾卻時有耳聞農民作物賤賣,賣掉農地改建農舍就因為種田賺不到錢的消息。消費者一方面同情農民一方面又承受蔬菜價格的高度飆漲,嚴重懷疑一切是不是有中盤商在操縱價格,導致消費者買貴農民被剝削的雙輸現象。
原先中盤商的設計確實有其意義,台灣的自耕農經營規模普遍不大,加上鄉村地區嚴重流失的年輕勞力,農民下田耕種都嫌人力不足,當然更沒有餘力運送及販售農作物。此時中盤商的出現一舉替農民解決運輸銷售問題,也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
但久而久之,農民缺乏對農作物市場的認識,往往一窩蜂的跑去種植當下賺錢的作物,自然供過於求。數量稀少的中盤商此時面對龐大數量的小農形成優勢,他們可以壓低價格向農民收購,農民不能不賣,反正中盤商自然找得到願意低價販售,「賠少一點」的農民。市面上高麗菜一顆一百農民賣出一顆卻只能得到五塊的弔詭情形由此而生。
中盤商的問題確實難解,那是在複雜的產銷過程中應運而生的產物,短時間內難以取代。不過,已經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投入鄉間,試圖要改善這個現象。常見的方式包括跳脫傳統農產供應鏈改用網路行銷、與農民訂定價格契約或是農業食物在地化。最為傳統的農業,結合年輕人對網路行銷的認識以及彈性運用,或許能夠成為一股扭轉頹勢的力量,替台灣農業注入一股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