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融資角度告訴你:區塊鏈不是金融而是技術
蒙特卡洛/張詠晴編譯
2019-04-22 17:34

 

雖然現在互聯網金融這麼火爆,但是當我們說起互聯網本身的時候,我們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它是一種技術,而不會說互聯網本身是金融。

 

但是,當我們提到區塊鏈的時候,我們卻總是不自覺的認為它是一種金融現象,說它最大的應用就是在金融領域,甚至說它在其它領域的作用有限,真的是這樣的嗎?

 

區塊鏈的本質是金融?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毫無疑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電子商務、影片內容、行動支付還是其它的一切。但是回到本質,互聯網就是TCP/IP協議所定義出來的一整套訊息傳輸協議。其它的都是在互聯網的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業務,比如微信、遊戲、直播,嚴格說起來都應該叫互聯網+。

 

互聯網本身是一種單純的技術,正如區塊鏈本身也是一種單純的技術一樣。

 

但是兩者還是有一點區別的,互聯網是先從技術層,慢慢走到了金融層;區塊鏈則正好相反,是先從金融層,慢慢解耦出來變成技術層。這也是大家會默認互聯網是技術,而區塊鏈是金融的原因。

 

或者我們也可以更加細分的來看:

 

從融資角度

 

很多人把ICO視作一種金融創新,當然這裡的ICO是一個統稱,也包括後來的IEO、IBO、STO等一系列名詞。應該說透過ICO,區塊鏈項目確實更容易融到錢,透過TOKEN的形式直接向全世界發行,而且TOKEN天生就可以交易、流動性極好,從這個角度講,很像是金融上的創新。

 

而這些條件的放寬,是透過技術保證的,區塊鏈就是這樣一個技術,如果你把區塊鏈當做一種金融,那是本末倒置,忽略了它的技術本質。

 

就好像在股票發行上註冊制明顯比審核制更自由,可以讓更多的人有項目可以投資,讓更多的項目有渠道可以融資。但是中國的A股卻沒有採用註冊制,而且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股市都不是採用註冊制,為什麼呢?這裡不光只有自由的問題,還有一個金融穩定的問題。

 

中國股市實行註冊制單純就技術上而言並沒有難度,之所以沒有實行是因為它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循序漸近,需要各項配套的制度的完善。中國的股市在如此強監管的情況下,造假圈錢的現象都層出不窮,更不用說那些做莊、操縱市場的現象,如果直接實行註冊制,那麼情況只會更嚴重,從而影響國家金融穩定。

 

ICO改變了融資形式,使得出現了一輪經濟大解放,少數的項目藉助ICO的融資成為了一個偉大的公司,比如說以太坊這樣的公司,但是更多的項目是藉助ICO這種形式進行進行虛假融資和詐騙。優質的項目即使在現在的資本市場也可以融資足夠的資金,ICO在制度不完善時只是更有利於垃圾項目的融資。

 

當然,新生事物總是魚龍混雜,這種模式能夠出現一兩個公司,就已經足以證明他的潛力。

 

股份制就是一種金融模式,借貸就是一種金融模式。如果原來沒有借貸模式,現在多出來一種借貸模式,那這才是金融創新,而在區塊鏈領域並沒有多出任何一種新型的融資模式。

 

ICO這種金融創新的本質是透過區塊鏈技術讓金融全球化、無門檻化、自動化,這裡的重點是:金融還是原來的金融,融資還是原來的融資,還是一個人出錢另一個人出讓權益獲取收益,這才是金融的本質,從頭到尾沒有改變過,真正改變的只是融資的客戶、融資的方式、融資的條件、門檻。

 

技術值得推廣,金融需要規範

 

自由發幣、自由融資是一種美好的想像,至少短期難以實現,因為在沒有良好的監管與規範之前,人性的貪婪會把醜惡面放大,這最終會影響金融穩定。

 

最靠譜的做法是,項目以私募融資為主;股權和使用權分開,大部分通證不代表股權,而是起到使用權的作用;通證不融資,但是可以以免費發放的形式上次級市場交易所(這已經在違規的邊緣了)。

 

還是那句話,區塊鏈本身不是金融,而是技術。

 

國家對區塊鏈的態度是:大力支持區塊鏈的發展,但是反對數位貨幣等融資行為。雖然很多人質疑國家不懂區塊鏈,認為區塊鏈的發展離不開數位貨幣,但是我認為國家在產業發展早期採用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正好對應我上面所說的話:因為區塊鏈本質是技術,而數位貨幣是金融。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讓技術的歸技術,金融的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