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成為矽谷新創事業的軍火商?
專欄作家蔡宜兼
2016-09-15 14:35

與台版獨角獸創辦人訪談時,談到一個有趣的議題:美國新創事業的募資與成長路徑。

 

台版獨角獸創辦人談到,美國第一流的學研機構,可以提出絕佳的創意發想,但在進入商業化、規模化時就會進入天險,因為這個階段創業家必須瞭解製程與生產的種種細節,這種實務操作恰巧是學院(或稱實驗室)創新的天敵,概念可行到量產可行差距極大,所以這階段創業者除非找到生產端(或服務端)整體方案合作伙伴,否則只有成為智財權授權廠商,或者等待被併購。這,其實這是很有趣的觀察。

 

美國近年因為製造業外移,大部分的製造流程與Know-how其實掌握在的如富士康、緯創等提供OEM、ODM等專業服務的台商手上,因此絕佳的創意點子如果沒有執行者,只能坐吃山空。所以這些優異的創業團隊必須在進入陌生水域前找到接手的團隊(團隊階段功能替換),或者依附的艦隊(併購),或者找到執行者(智財權授權),否則只能走上終結之路(破產或結束營業)。

 

 

台灣創業圈艷羨美國新創事業籌資路徑一路暢通的現象,其實這個一路暢通的現象某種程度是美國新創生態系統在市場機制運作下自然發展出來的結果,如果整個移來台灣有沒有可能運作順暢?

 

當然有可能,不過總會有那麼一點缺憾,因為那個機制是美國新創事業在當地風土發展出來的結果。有沒有可能複製?當然可能,不過結果一定不會完全貼合複製者(或山寨者)生態系統的需求。

 

這一路一方面透過智庫追索各國中小企業的發展脈絡,另一方面探求各種產業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發覺還是要回到土地,由土地的脈絡找到中小企業的發展路徑。例如美國新創事業的缺口,可能恰為台灣中小企業所長。某種程度美國的新創事業是因為涉足陌生海域不得不選擇出場,所以只有出現估值10億美元的獨角獸,如果在台灣整體解決方案業者的平台服務下,說不定這些10億美元估值的獨角獸的真正價值還被低估。

 

真正想說的是,追溯脈絡,台灣創業生態系統短期間不太可能追上矽谷,但成為矽谷新創事業的軍火商應該不是不可能,發展台灣這片土地無法被取代真正的強項與競爭優勢,是追溯新創產業發展脈絡可以思考的。 

 

延伸閱讀:超地雷!中秋烤肉時別做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