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天教育部不只宣佈將試辦「城鄉共學夥伴學校」計畫,同時也在行政院專案會議當中,提出「數位學習活化教學」報告,將針對各種不同的教學型態,分別制定重點推動計畫。
●企圖回應需求與改變的教育部
首先應該要先肯定教育部。至少在今年暑假,關於教育的爭議一波接著一波,尤其是反課綱的抗爭過後,他們的整體教育策略制定,並沒有因此延遲,在此同時,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正努力回應偏鄉的教育需求。
除了透過不同的計畫,試圖帶給偏鄉孩子更多的想像空間之外,也可以開始跟上民間組織的腳步,推動網路的翻轉教學,企圖帶給臺灣所有孩子平等且優質的教育。
但是在這一波教學方法的改變,或是學校相互攜手前進的結盟浪潮中,其實都有一定的現實實施困難。
●地理位置考量
首先就城鄉共學夥伴學校來說吧。其實這是一項極度依賴兩間學校互相合作的計劃,同時兩間學校之間地理距離並沒有列入第一優先考量,先不說學生的狀況,要家長放心讓自己的小孩去別人家Homestay,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溝通與協調的事情。
因此在合作交流或實地參訪,甚至是老師共同備課時,光是地理位置就可能造成不便。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現在科技跟網路這麼發達,這根本不需要擔心,是的,這是下一個實施的困難所在。
●網際網路考量
我們早就習慣打開電腦,或是拿出手機就有方便的網際網路,但是在一些偏鄉學校,他們的網路流量根本不夠大,連想要觀看在網上的教學影片,都會有技術上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什麼MOOCs,什麼翻轉教學,都是在都市的我們隨手可得,對他們卻有許多困難的學習。
在這兩個狀況之下,教育部一番好意提出的兩個政策,很有可能會得不到應有的回饋,既然現在已經確定政策要上路了,是否可以持續更確實的宣導,與落實溝通督導的責任,讓這些原本立意良好的政策,有真正被實現的可能性?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