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鬼月迎城隍:新竹人徹夜不歸的原因
林怡嫺
2015-08-30 19:25

農曆七月十五日,全台各地都有普渡活動,身為台灣人很少人不知道這天是中元節,但有多少人在吃著拜拜的大魚大肉時,還會記得自己為何而吃?為什麼而拜?

 

首先談到新竹,我會想到貢丸、記得科技園區,還有風城的鼎鼎大名,甚至是現任的年輕市長林智堅,但很多人都不太曉得,新竹都城隍廟卻是早在292年前,就屹立不搖地見證從清領、日治這幾百年來台灣的歷史。

 

其中新竹的城隍爺,只有祂會在七月半「奉旨賑孤」繞境市區,是全台七月唯一會出巡的城隍爺,這是讓新竹人很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

 

●只剩下《戲說台灣》在播,你對城隍爺的印象是什麼?

 

是電視節目《戲說台灣》裡偶爾會出現掌管孤魂野鬼眾人畏懼、呼風喚雨的神明?還是政治人物每逢重大廟會就去參一腳祈福的重要信仰,而今年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就一起出席團拜,祈求國泰民安。

 

(一位老伯伯在城隍爺行經家門時,探出門來觀看好久好久)

 

至於在老新竹人的心中,城隍爺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不論大事小事就是會來拜拜問事,祂就像心理醫生的存在。

 

柯文哲的媽媽就是虔誠信徒代表,她在台北市長選舉前曾替柯文哲在城隍廟求得一支好籤,高票當選後,還特地帶著兒子回來還願。

 

(柯媽媽帶著兒子媳婦回城隍廟還願,圖片來源:林智堅臉書)

 

因此每當提到這位神明,對於老新竹人、政治人物以及台灣人來說,重視的程度雖然不同,但城隍爺總是在我們的記憶裡有一個位置。

 

●從害怕到瘋狂,廟會青年對文化的力挽狂瀾

 

(陰陽司公,號稱城隍爺最重要的貼身祕書,負責呈交民眾陳情訴文)

 

城隍爺給一般人的形象都是肅穆甚至有點可怕,長期關心廟會文化的年輕新竹人綽號「阿PO」,他回憶小時候第一次進去城隍廟時,覺得氣氛非常恐怖,特別是裏頭的陰陽司公,都足以讓人嚇得跑出來。

 

好長一段時間不曾進去的他,直到高中時再挑戰一次,發現沒那麼害怕了,甚至開始毛遂自薦參與了廟會活動,學習傳統的北管音樂,還會吹嗩吶,長大後就算上了班,只要有空都會幫忙。

 

●讓旁人都覺得瘋狂的收集香條!

 

(今年新竹都城隍廟的香條,回歸傳統採用手寫字體)

 

香條起源於幾百年前沒有電話、播音站,貼香條就是廟會遶境活動唯一的「放送頭」,香條長約5080公分,寬約15公分,有黃色的,有紅色的,最早是用毛筆寫上,只要貼上就不得對神明失約。

 

PO和他一群朋友,有一個瘋狂的興趣,就是喜歡研究每年各地的神明遶境香條,總是在活動結束後,半夜騎著機車到處找沒有損毀的香條,帶回家收藏。

 

他說,好幾年前城隍廟為了方便都用電腦打字的印刷體,早就失去原味了,但今年的香條終於不醜了,恢復傳統手寫的字體變得很有古味,希望往後能繼續保持。

 

●淋雨也要等祂來!城隍爺出巡很重要嗎?

 

每年的迎城隍活動,都是從下午才開始,城隍爺會帶著祂的手下六將,大爺二爺、牛頭馬面還有枷鎖將軍,一起浩浩蕩蕩地走遍新竹市區。

 

起初還以為都市化的新竹人,已經不太在乎這樣的廟會活動了,但隨著夜晚越深,聚集的群眾就越來越多,許多家戶會擺上香案迎接城隍爺到來,也有熱情的民眾會施放鞭炮和煙火,宛如不夜城。

(民眾排隊等著鑽城隍爺轎底的畫面)

 

今年雖然下著不停歇的小雨和大雨,但排隊等著城隍爺轎子來的隊伍依然是相當長,好幾百公尺外就開始等候,有的撐傘有的淋雨,很難想像接近半夜12點的新竹市區還人聲鼎沸地等著鑽轎底,不論男女老少,人人都想接受城隍爺的洗禮祈福。

 

●「奉旨賑孤」的精髓:厲祭為何消失?

 

(六將軍列隊等著城隍爺起駕的畫面)

 

我們都知道城隍爺出巡是為了提供這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一年一度的供養以及超渡,但它其實就是古時的「厲祭」,後來因為奉光緒皇帝旨,才有「奉旨賑孤」的專有名詞,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祭祀的活動不見了。

 

厲祭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日治時期因為日本人信仰佛教,不承認台灣的多神信仰,也隨著厲壇(祭祀孤魂野鬼的地方)被拆除、城隍爺府改為民間管理後就沒有官員要出來主持了。

 

許多在地人都感慨,雖然所有活動宣傳,不論硬體軟體都還是寫著「奉旨賑孤」四個字,但現在的活動高潮卻是城隍爺到鄭氏家廟貢燕。

 

因此活動實際上頂多只能稱為「出巡」或「繞境」,而真正的意涵卻失去正式的儀式,逐漸凋零的文化記憶,如果不能恢復會非常可惜。

 

●文藝復興元年?新竹市府首次行銷迎城隍

 

(今年新竹市政府與九天藝術文化合作推出的介紹手冊與紀念紙膠帶)

 

新竹迎城隍一直以來都由民間和廟方自行策畫,但今年的活動林智堅市長特別讓文化局協助企劃,找了三立電視台錄製節目行銷。

 

此外,因為有「九天藝術文化」擔任美編,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創商品,有將城隍祭介紹得簡單易懂的「平安遊手記」,還有附贈設計明信片,以及排隊蓋章就能換取的城隍爺限定紙膠帶,這些宣傳都讓活動更多人看到。。

 

●只要不失去文化原味,在地人都樂觀其成

 

對於在地人來說,終於有政府願意協助文化活動,總比廟方每年不夠有系統的籌畫,而大家的建議也常常徒勞無功好上許多。雖然第一年還稱不上文化復興或傳承,只要之後不要變成觀光節失去文化的原味,他們都樂觀其成。

 

而從外行人眼光、廟會的新手來看,這第一次的政府行銷,透過還不錯的文宣設計以及有趣的活動,能讓不了解在地民俗文化的人有輕鬆的入門,算是成功的初體驗。

 

期待我們下次想到新竹,不會只記得新竹科技園區和貢丸,而是能喜歡上這個有著高科技又同時擁有文化魅力的古都城市。

 

●延伸閱讀: 帶著神明去旅行:徒步環島的祂們在路上

 

圖片來源:林怡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