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求醫癖」嗎?它會導致慢性虐兒
余宗翰
2016-12-01 19:00

根據《蘋果即時》報導,有一位年輕媽媽經常給自己年僅5歲的小孩報急診,說有咳血的症狀,以至於兩年之內照了5次以上的X光,以及氣管鏡、內視鏡等檢查,讓小孩不斷承受內視鏡麻醉、放射線等治療,但都沒發現異狀。最後院方覺得事有蹊翹,通報113兒少保護專線。最後發現那年輕媽媽罹患「代理孟喬森症候群」的精神疾病,才會讓小孩一直重複就醫,飽受摧殘。

 

聽過求醫癖嗎?

 

1951年,出現一個獨特的病症名詞,叫做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指的是病人描述、幻想疾病症狀,假裝自己有病,乃至於傷殘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這種病有比較通俗的名稱,比如求醫癖、佯病症等等。有些病人為了裝病裝得更像,會研究某些特定的疾病,最後擁有近乎專業的相關知識。這些病人異乎常人,可能會對吃藥、打針、住院動手術等過程感到興奮,或甚至傷害自己以合乎自己所述說的病症。

 

 

目前孟喬森症候群的形成原因還未有定論,可能較偏向心理疾病。曾有過長期病史,或曾在被人照顧的過程中感到幸福的人,或是常被家長忽略的兒童都容易產生這種奇特的症狀。

 

而像上面所說的年輕媽媽,是杜撰病症讓自己的小孩去求醫,這被稱為「代理孟喬森症候群」。代理孟喬森症候群會造成兒虐案件,但這類情形仍處於尚待探索的兒虐領域,因為只要患者父母不要過於頻繁地讓孩子求醫,一般人也不會懷疑父母是故意讓小孩遭受醫學檢查的痛苦。過往的案例曾有在孩子的尿液檢體中加入血液形成血尿證據要求腎臟檢查甚至腎臟切片,或餵食小孩瀉藥假造慢性腹瀉等等,十分殘忍。

 

 

大部份的兒虐屬於慢性兒虐   且不易察覺

 

兒童虐待分為急性與慢性,急性的兒虐會有明顯傷勢易被發現通報,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才佔整體兒虐案件的10%,其他90%的慢性兒虐較難發現。通常遭受慢性兒虐的兒童身材較瘦小,身上會有一些小傷痕或瘀青。在情緒上,很多這類的兒童去醫院就診時不太敢說話,或莫名地哭泣。所以第一線的醫療人員除了診斷病情外,也得判斷一些表現異常的小孩是否遭到慢性兒虐,在兒虐通報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