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 必知吃海鮮的3大常識
洪嘉鎂
2017-01-07 16:30

每當逢年過節家裡的桌上或是外面的餐廳總不免有生猛海鮮,但是對於如何吃海鮮你了解多少呢?

 

吃生魚片,請相信你的第一直覺

 

小編有曾經寫過一篇《加很多芥末真能殺菌嗎?秒懂吃生魚片七大關鍵知識》,通常生魚片在日本料理店或是連鎖店販售的大多都是依循合格的冷凍處理。但縱使是合格的冷凍處理,要端上桌前總是需要退冰,在這段時間中生魚片可能會遭受到各項的環境汙染與魚體本身的細菌孳生,因此大多數都會建議生魚片上桌就要立即食用,不過一般人要如何分辨生魚片是否「新鮮」,這就需要你的直覺。

 

 

若符合三種以下情形,請放下你手上的筷子,不要再繼續吃了:

 

1.生魚片有很重的怪味、腥味,這可能是這批魚貨有嚴重的變質問題,如果繼續吃下去有可能會有身體不適,通常蝦頭是很好的判定標準。

 

2.生魚片的口感與味道跟之前吃過的生魚片有差異,這意味著有可能是店家放太久或是這批魚貨的品質不好。

 

3.你發現口腔內部有逐漸腫起來的感覺,或是身上出現過敏反應,這代表你對於這批生魚片過敏,再吃下去有機會會產生更嚴重的過敏反應。

 

蝦頭黑了只是賣相不好而已

 

老一輩的眼中,蝦頭變黑意味的是不新鮮,但是這就跟切片後的蘋果會變黑一樣,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自然現象。食藥署指出蝦子在離開生長環境之後,體內的「多酚氧化酵素」會催化酪胺酸代謝黑色素,在頭胸甲與尾葉最明顯,就算是在冷凍環境中,還是會發生黑變。

 

 

不過因為蝦頭變黑意味不新鮮這樣的觀念,也深植在許多人心中,因此就有業者會添加過多的藥劑讓蝦頭不黑化,最近因為年節在市場會很容易看到大明蝦以1尾100元的價格進行販售,如果你買回家常溫放了一天或是冰在冰箱一段時間都長得跟現撈的一樣,那你可能有機會買到加藥的蝦子,不過別擔心,吃了加藥的蝦子其實不會怎麼樣,不要每天吃就好了!

 

吃野生魚不是越大隻越好

 

越靠近過節,一些不常見或是高價的野生魚種也逐漸多了起來,有些人熱愛吃野生的大魚,但是在海洋的食物鏈中,基本上就是大魚吃小魚的機制,有時候越大的魚體內殘留的毒素與重金屬越多,反而越不安全。

 

另外很喜氣的紅鰷或是石斑魚等等,這些野生珊瑚魚更是要小心食用,因為他們的體內可能會殘留有過多的「雪卡毒」,這種毒素是無法依靠烹調而消除,並且無法從外觀判斷他們是否留有毒素,而雪卡毒是一種神經毒,中毒症狀除了噁心、手腳麻痺之外,嚴重可能會致命。

 

 

建議在食用這種珊瑚魚類時要注意:

 

1.避免大量或長時間食用野生珊瑚魚類。

 

2.不吃頭、皮、內臟等,含有毒素較多的部位。

 

3.不吃大於3公斤的魚,避免吃進過多毒素。

 

(圖片皆取自於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