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子農場。兩岸產業合作與台灣新價值
吳仁麟
2019-02-13 17:30

春節前夕,上海的朋友來台北商務旅行,我們約在永康街吃晚餐。這是他第一次來台灣,目的是為了年後一些事業新布局探路。

 

我好奇他看到什麼特別的機會?也許可以提供給台灣各產業的朋友參考,在新年開工之後對自己的事業有些不同的思考。

 

他於是分享了一些我從沒聽過的經驗想法。這也才發現,在大陸朋友眼中,台灣其實一直有某些相當獨特的戰略價值。

 

他說「我們在上海的商場裡有店面,想找些在大陸有知名度的台灣品牌擺進去」,本來是經營零售生意的店門,也可以當成是樣本間,有機會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而他所圖的當然是產這些訂單所需要的產品。

 

但是他最終的目的,是希望能向台灣原廠拿下代工生產的委託權,甚至可以入股原廠,逐步把雙方的利益極大化。

 

如果條件談得來,他也希望能找到合適的對象在台灣成立合資公司,先把台灣市場經營起來,之後再打回大陸市場。

 

他說,從商業到演藝市場,這樣的成功案例都不少見,許多藝人和產品都是在台灣走紅之後被引進大陸。

 

本來以為,他這些計畫都只在想像階段,他卻邊說邊拿出型錄和樣品一一解說。原來他所提的那些想法都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過去十幾年來,他在地球上空飛了好幾圈找訂單,也在大陸飛了好幾圈找生產工廠,更曾經在英國創了自己的品牌,再把這個品牌引進中國,用國外品牌的高度來建構優質形象。

 

從英國開始經營品牌,其實是為了經營大陸市場,利用國外品牌的高度,除了順利進入了中國的線上線下通路,也成功拿到許多國際大活動的訂單,這個英國品牌所生產的每一件產品,都是百分之百的中國貨。

 

有了這些經驗,這位上海朋友很自然會想移來台灣複製,他認為這樣的合作可以共創雙贏。

 

如果有好團隊在台灣把品牌做起來,就可以和大陸方面的資本與生產技術完美結合,他覺得台灣可以在產品的設計和創意提供相當好的研發能量。

 

聽完他的想法之後,我忽然覺得這是重新思考台灣產業價值的新起點。

 

一直以來,產官學各界在思考台灣產業轉型的選項無非都是在「代工」和「自創品牌」之間二選一。於是長年下來就走入死胡同,品牌做不起來,代工也在大陸和東南亞國家的競爭下失去優勢。

 

這位上海朋友分享的經驗,除了可以發展出兩岸產業合作的新戰略方向,也可以讓台灣產業界在新春時節思考另一個全新的可能。

 

日本知名成衣品牌Uniqlo在1991年開始崛起,利用中國大陸強大的代工製造能量,這個創辦於1963年卻一直名不見經傳的品牌一躍成為全球成衣霸主,同樣的故事有沒有可能在台灣實現?

 

這樣產業新強勢物種的躍出,不只改寫了日本國內市場的遊戲規則,也為日本企業的經營戰略發展出全新思維。

 

以日本的品牌、品質和管理進軍全世界市場,儘管到今天還有八成的產品來自中國,Uniqlo仍然在全球不斷攻城略地。如果當年這家公司沒有技巧地「力用中國」,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

 

同樣的,台灣如果能利用自身在大陸的品牌價值,如同那位上海朋友所分享的思維,把自己定位為面向中國市場的品牌培育和研發中心,如同在台灣培育一位明星之後再紅回對岸,可能是相當值得投資和期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