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的「匿名性」備受爭議,但我們究竟需要多大程度的隱私?
海倫/張詠晴編譯
2019-10-02 11:20

 

區塊鏈隱私解決方案

 

區塊鏈隱私方案的著力點在於人物和事件,用大家更熟悉的名詞就是身份隱私和交易隱私。身份隱私是指用戶身份資訊和區塊鏈地址之間的關聯關係,交易隱私是指區塊鏈中儲存的交易記錄和交易記錄背後的事實。

 

比特幣是作為匿名加密貨幣被開發的,但它的匿名不是徹底的。別人並不知曉你的真實姓名,卻仍可透過各種交易資訊關聯到你本人。在比特幣網路上交易時,你會留下 「鏈上資訊」和「鏈下資訊」,前者可以將你的交易資訊與他人相關聯,後者可以揭示你的身份資訊。

 

於是Zcash、Monero,以及基於Mimblewimble的Grin和Beam相繼出現,它們的技術雖然各不相同,但主要目的都是切斷「聯繫」。Zcash是透過 zk-SNARKs 技術創建的,Eli Ben-Sasson 等人在零知識證明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zk-SNARKs技術,它讓人們能夠簡潔且非交互性地證明自己知道某個資訊的同時,不透露具體內容。Monero使用的是環簽名,透過構建 Kovri 以支持保護隱私的封包路由,用戶可以隱藏自身地理位置和 IP 地址。Mimblewimble 的關鍵特點,是無公開地址和完全隱私化。

 

我們需要多大程度的隱私?

 

簡單介紹後,我們不要去管這些技術,僅僅依靠生活場景的常識去思考:我們究竟需要多大程度上的隱私?

 

我的已婚男同事給我提供了一點思路,他說:「我一方面不想讓流水被第三者看到,另一方面希望店家或者收款方能夠保護自己必要的資訊,比如出去請客以及買煙的時候。」我問他,紙鈔是不是就可以滿足你的需求?他表示其攜帶不方便,且有被翻錢包的風險。

 

那如果是央行數位貨幣呢?中國央行數位貨幣研究所長穆長春在得到Libra的分享中,明確指出:「公眾有匿名支付的需求,而現在的支付工具都是跟傳統銀行帳戶體系緊緊綁定的,而央行數位貨幣就是數位現鈔,既能保持現鈔的屬性和主要的價值特徵,又能滿足便攜和匿名的要求。」

 

從這個角度切入,筆者認為普通民眾對於隱私的需求其實分為兩大類:一是事件本身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但他們希望做個小透明,隱匿在資訊洪流之中。比如滴滴可以獲取所有的出行記錄,並透過大數據的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務,但不要清晰勾勒出我個人的路徑、研究我個人的習慣、別有用心的推送廣告。

 

二是事件本身不合法、不合規、不合情、不合理,所以我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是我做的,而且也沒有辦法對我進行處罰,比如跑路、洗錢、逃稅、黑市交易。我想,這樣的需求永遠不會被監管允許,也不可能成為主流的市場,因此不在討論的範圍內。

 

那麼我想請教大家,對於第一類交易的隱私需求,有多大比例是央行數位貨幣能滿足的?有多大比例是比特幣能滿足的?留給其他隱私幣的空間還有多少?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觀察 | 用常識問自己,真的需要區塊鏈給的隱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