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怪社會風氣?次文化負面印象危機
謝宛庭
2015-08-13 14:22

你記得台北捷運隨機砍人事件的鄭捷嗎?你記得挪威的殺人槍手安德斯嗎?

 

除了他們雙手所染的血腥,你還記得甚麼?他們都打「暴力電玩」,鄭捷在獄中要求爸媽帶「海賊王漫畫」來探監?

 

你是否曾想過,為何你從報紙、電視、網路新聞中看見的,不是「受《追殺比爾》啟發」的砍人案件,或是「決定重現《醉後大丈夫》」的醉漢鬧事?

 

以橫跨四大娛樂產業的《蝙蝠俠》系列的經典反派「小丑」(Joker)來說,自從這個批著小丑外衣的精神病連環殺手(兼蝙蝠俠忠實粉絲)被創造出來,隨著蝙蝠俠故事的黑暗與深層化,他也變得更為寫實、同時更偏離正常道路,也更加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提到小丑,便不能不提到英年早逝的希斯萊傑。台灣媒體多以「角色把演員搞瘋」的角度去報導,但美國媒體卻強調希斯為了角色塑造而失眠已久,最後因藥物混用而猝死。

 

 

電影、電視劇產業與漫畫、電玩產業的差別對待?

 

台灣的教育與社會風氣,一再地告知人們「看漫畫、打電動是不好的」、「吃甚麼補甚麼」(這句話不只能用在食物上)。其實台灣的漫畫、電玩分級制度做得中規中矩,標準與漫畫、電玩產業出口兩大國(美、日)差不多。國片與自製電視劇已漸漸步上軌道(至少環境已經準備好了),但國產漫畫與電玩(與手機遊戲)產業卻十分晚開竅,而原因不只國內產業環境沒做好準備,還有根深蒂固的「看漫畫、打電動都是壞小孩」思想。

 

 

別一竿子打翻「次文化」一船人

 

在台灣,電影(尤其是強勢的好萊塢)、電視劇被認為是「主流文化」,受到主流文化影響而做出的行為,常常被媒體與輿論正常化(大眾化),甚至被直接省略不提。但動漫、電玩被認為是「次文化」,常與小眾、瘋狂迷戀畫上等號,甚至是不正常的。與主流文化相比,次文化的不良影響常常被放大檢視,甚至直接被導為原因,讓次文化更加被主流文化排斥。

 

次文化之所以淪為次文化,或許是花在它們身上的時間太多(凡是壓縮到讀書學習時間的,都是壞東西?);或許是正大光明喜歡它們的人太少(被逼著只能「偷偷」喜歡的人應該非常多);又或許是外國輸入強勢文化的影響較為片面,讓廣大輿論與許多家長一代見到漫畫、電玩就開砲。

 

 

近年,被認為是「次文化」的各領域也出了許多知名的台灣創作者,像是蠢羊、AKRU、軒轅劍系列,國產手機遊戲也漸漸熱門起來。各種不同領域的創作都應該要被推崇,而不是貼上各種負面標籤,甚至被禁止接觸。 

 

 

資料來源:CNN,華盛頓郵報,DC Comic Database

圖片來源:GBPublic_PR@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