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我把推廣國際觀,當作「社會啟蒙運動」!
採訪撰文:張詠晴/整理:鍾佩慈
2018-08-15 17:50

資訊爆炸時代下,現代人追求知識時常不是為了知識本身,甚至時常錯把「意見」當作「知識」。

 

在這個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卻也越來越遠的時代,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卻在數十年間,持續鑽研談判技巧,以國際談判權威身份,活躍於各企業講座。從1988年開始﹐他就在各大企業主講談判課程,1990年成立了「和風談判學院」,開設談判講座,並致力於推廣研究談判的風氣。

 

三十年來,在線上與實體教學講座中,聽過劉必榮談判課程的學生,已達六位數之多。

 

在如今的網路時代,劉必榮更時常透過影音授課,將談判藝術及國際觀,傳遞給全球更多有興趣的學生。縱使跟上了這波知識付費的趨勢,甚至可說是作為知識有價的前瞻者,劉必榮卻說自己並不以自媒體或網紅自居,只將一切原因歸於「使命感」,將自己定位為知識傳遞者,更將推廣國際觀視為「啟蒙運動」。

 

我想把知識付費的觀念帶到台灣

 

「所有想像得到的e-learning模式,我通通都做過了!」從一開始在新竹IC之音、漢聲廣播電台的廣播節目,到後來線上影音崛起後,將課程帶入子母畫面、有金鑰的光碟,或者內建到公司的電腦系統中,劉必榮在兩岸間對「線上授課」的嘗試不計其數,但也許是因為早期頻寬不夠、科技跟不上,這些努力一直都沒有明顯成效。

 

一直到他在大陸的蜻蜓FM、喜馬拉雅等知識付費平台,做出一定成績後,劉必榮才認知到,「知識是有價、必須付費的,也因此,要把這個觀念帶到台灣來!」

 

當他萌生了這樣的念頭時,恰好得到了與付費訂閱平台PressPlay合作的契機,於是從2017年11月開始,劉必榮便正式開展了「劉必榮教授一周東南亞政經情勢分析」的專案企劃。

 

目前正在進行的專案包括每個月99元的「深度國際分析」、每個月199元的「東南亞政經情勢分析」、每個月249元的「深度國際分析+東南亞政經情勢分析」。

 

從一週一次的東南亞分析,到後來才追加每兩週一次、單一的新聞深度分析。一般人霧裡看花的國際情勢,劉必榮卻總能替觀眾省下搜集資料的時間,為大家有系統地分析與整理,提出精闢的見解與觀點。

 

 

憑著使命感,我把推廣國際觀當作「社會啟蒙運動」在做

 

作為國際談判的權威,劉必榮教談判一教就教上30年,被問及為何堅持大半生都甘願奉獻於談判藝術的推廣,他說:「這麼做是因為我認為年輕人有學習談判的必要。」

 

劉必榮指出,學談判,不只有助於生意往來,也能幫助人際關係,更能避免衝突的產生。

 

而近年,在推廣談判藝術的同時,劉必榮也意識到年輕人對國際觀的缺乏及迷茫。

 

「很多年輕人並不是沒有興趣,而是國際觀真的需要有人帶!」劉必榮指出,台灣年輕人其實已經警覺到對國際觀的缺乏,但無奈來自報紙的資訊非常零碎;來自網路的消息又雜又多;再者,台灣的電視是不提供國際觀的,有的是很多的「意見」而非「知識」。

 

「這也是為什麼我把推廣國際觀,當做是『社會啟蒙運動』在做!」為了讓各方受眾都能接收到有關國際情勢的訊息,劉必榮也在推動付費訂閱之餘,持續於報章雜誌刊登文章,在臉書上自費投放廣告,甚至在Youtube上都還搜得到過去他談論國際新聞的影片。

 

經營國際新聞評論20餘年,劉必榮笑著說,自己推動訂閱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憑著一股使命感,想讓大家意識到國際觀的重要性。

 

 

知識密度要能「半筋半肉」,內容要考慮「大華人圈」

 

面對龐雜而大量的國際新聞,在取捨題材、時間長度及知識密度上,便成為了最重要的課題。考量到聽國際新聞的都是小眾用戶,劉必榮決定以「單元制」,呈現每週的國際新聞,並考慮到內容是要上架到網路,會在選材上會特別注意完整度,在一集內就將主題說明完整。

 

存著大華人圈的觀念,劉必榮也將市場開拓至全球華人世界,「我覺得有些知識是大家可以共享的。」在講述國際新聞事件時,他會特別就其對台灣、大陸及東南亞的影響多做講解,照顧到整個華人圈的觀眾。

 

提到如何衡量影片長度與知識密度,劉必榮指出,人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長度約為5分鐘,因此資訊的份量需要「半筋半肉」,他以在大學教課的例子做說明,「像是嚴肅在課會放在早上,輕鬆的則放在下午,下午可以放多一點笑話,因為下午大家都會犯睏。」

 

劉必榮說,最重要的是雅俗要能共賞,就像學校講學,外面講術一樣,需要針對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甚至是不同季節,來調整內容深淺。談到這兒,劉必榮微笑著說:「你如果要做精緻的網紅,這些東西都要列入考慮。」

 

做國際新聞評論,就像是我固定的背景音樂

 

「如果你每天都固定有專欄要寫,那就像固定的背景音樂!」劉必榮藉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的名言,指出「國際新聞評論」之於他的生活,就像是每天的背景音樂一般。從錄音、寫作、廣播、研究、講課,乃至於批改學生的論文,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和國際觀及談判技巧相關。

 

對劉必榮來說,時間是稀有資源,因此在時間管理上,他必須做得非常非常精準。也因此,每個零碎時間、每一次的閱讀、每一次的學生提問,都會在劉必榮不停運轉的腦袋中,成為他的創作養分,讓各個素材透過重新組織,以音頻、視頻或是演講等不同形式被呈現。

 

 

流量變現不是這麼簡單!

 

談起在兩岸對於「知識經濟」的觀察,劉必榮表示,點閱率跟訂閱常常是兩回事,「流量變現」從來不是「提供知識」這麼簡單。

 

「所以我認為蔣勳很厲害,他講紅樓夢能吸引一億人觀看,除了因為他是個很好的說故事的人之外,也因為他選的是古典小說,引起讀者興趣後,就會一章一章聽下去。」談起成功的商業模式,劉必榮坦言,自己仍在摸索階段。

 

畢竟聽國際新聞的都是小眾,觀眾除非是從商、或本身就對瞭解國際議題有強烈動機,否則很少會主動付費上談判課程。因此,目前劉必榮也在主題及選材上多方嘗試,希望能在台灣發展出一套可行的商業模式。

 

當「知識付費」觀念開始被認知,你就必須賣出更有用的知識

 

對於想將自媒體或網紅作為一份工作的年輕人,劉必榮建議說:「首先你要有個團隊,不能單打獨鬥。」

 

他指出,現在要在自媒體上成功很容易,但也很容易被淘汰,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網紅的壓力都非常大,「很多80後的都跟我說,90後的衝上來了,然後90後的也在說,00後衝上來了,他們隨時都要知道新的人在想什麼,要講到現代人的心坎裡。」

 

要一個團隊一起走,才會遠,因為網路世界就是鏡花水月,「網紅何其多,能留下、能成功的卻不多。」劉必榮指出,自媒體或者是知識型網紅,都是一份沒有門檻或門檻極低的工作,年輕人必須要思考觀眾為何要黏著在你身上。

 

「當大家開始有了知識付費的這個觀念,你就要賣出更有用的知識!」除了選題材、抓時機之外,劉必榮認為,作為一個提供知識的人,一定要去增加自己的核心價值。若是根據趨勢來抓,會永遠都抓不到。而在付費影片中能不能發展出一套內容,端看知識提供者能否用年輕人的角度來講這些事。

 

(圖片皆由劉必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