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真的來了嗎?剖析此輪牛市的內在邏輯
北京之東/張詠晴編譯
2019-05-17 17:14

 

首先確定牛市來了嗎?

 

已經來了,不廢話了,其實從3月就開始牛初了,沒來的只是預期中的回調。現在的重點是分析這波牛市是怎麼來的?很多人說了,肯定是增量大資金進來了,沒錯,但關鍵是哪裡的大資金?為什麼進來?

 

是場內資金驅動的嗎?

 

回顧一下年初的各種幣的上漲,有三個特點,一是大部分幣都是漲兩三倍就不漲了,板塊輪動明顯而且沒有持續熱點。二是大市值的主流幣基本沒有什麼漲幅。三是炒作以交易所為中心,以做莊模式常見。

 

以上三大特點是很典型的「游資行為」,屬於場內存量資金,加上一點場外游資的資金遊戲,大資金不會因為這個原因進來。

 

是技術創新驅動的嗎?

 

首先回顧2017年的牛市,是明顯技術創新導致的,以太坊和智慧合約的產生,帶來了巨大的想像空間,吸引大量場外資金入場,產生了一波大牛市,資金當時對技術創新極其追捧,屬於是典型的幣圈內生性的成長。反思現在這一波牛市,明顯不同,技術不僅沒有新的突破,甚至連當初吹的牛都實現。

 

eos的出現對dapp的未來進行了證偽,性能夠了,交易免費了,也沒有殺手級應用,完全淪為博彩的天堂。年初大肆吹捧的Defi,其實用戶還不如一個普通傳統互聯網產品。匿名幣出了好幾個新技術,但都是重複「造輪子」,胸口碎大石和後背碎大石的區別而已,原先的匿名幣已經足夠匿名了。商業隱私項目都基於TEE技術,他們自己都知道有問題。而最被看好的安全多方計算MPC,現在也就能做個加減乘除,離真正商用還差十萬八千里。

 

因此,這波牛市不是場內原因導致,只能是場外原因導致。

 

如果是場外原因,立足傳統投資領域分析,原因只有一個,信貸週期的轉向。

 

只有信貸週期的擴張預期,才會導致場外資金投資的衝動。

 

信貸週期對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來講是最重要的週期,因為它影響市場流動性,影響企業資金的可獲得性。流動性決定了市場走勢。翻開人類近代經濟學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信貸週期史。歷史上的經濟繁榮都是信用擴張的週期,歷史上的經濟危機都是信用收縮的週期(1929年美國股市高槓桿,90年代的日本地產股市泡沫,2008年美國次貸引發的危機,前幾年的歐債危機……)。

 

現在,隨著美國加息預期的減弱和全球經濟放緩風險的加大,維持了幾年的信貸緊縮週期開始緩慢轉向,從而帶來全球的資產牛市。

 

回顧全球第一季的全球股票市場,不要以為a股一枝獨秀,全球股票市場其實幾乎在同一時間啟動,漲幅都非常可觀!Nasdaq、FTSE MIB、Euro Stoxx等全線飆漲。再看全球第一季的大宗商品市場,彭博商品指數23種大宗商品的總回報率成長,創2016年以來的最高回報率。

 

簡單一句話,信貸擴張週期下,投資資金會瘋狂在全球尋找投資標的。隨著幣圈交易所的逐漸合規,機構入金渠道的逐漸完善,虛擬貨幣也成為全球基金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那麼圈外的資金來幣圈買什麼?不是買技術來了,是買資產來了!

 

對照這波牛市的拉升細節,我們就能明顯印證。比如拉升過程中,btc的美元交易對價格一直領先於btc的usdt交易對,說明資金是從透過美金直接購買。再比如此次拉升btc最強勢,因為雖然他的技術屬性最弱,但資產屬性是最強。看其他漲幅大的幣也都具有相同特點,去中心化程度高、社群廣泛、資產屬性較強,但技術水準高低其實參差不齊。反看幣安的垃圾山寨,這次實際是一路下跌。以上都明顯符合傳統投資機構的風格。

 

結論

 

此次幣圈牛市,不是內生性的技術創新驅動,而是信貸週期轉向導致全球基金進行資產配置形成的牛市。同時也說明數位貨幣已經逐漸融入全球資本市場,機構時代正來臨!

 

大膽預測,未來幣圈的走勢將和全球金融大環境息息相關,要盡快改變過去技術驅動的思路,立足全球金融資產投資視野,才能更好把握這輪大牛。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剖析此輪牛市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