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選到就職,蔡英文應對兩岸關係的100字戰略
端傳媒
2016-05-20 08:00

一如以往,民進黨發言人應媒體要求,照本宣科地將手上紙條的文字,一字一句緩緩地唸完。

 

5月5日的這一天上午,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發表了署名「評論員文章」,標題是《不承認「九二共識」就是破壞兩岸關係共同政治基礎》。對熟悉中共黨政語境的人而言,這是代表性極高的政策宣示文字,或者直說就是「叫陣」。

 

文章系統地整理台灣1月選舉之後,北京方面一系列的主張,用的是一貫的口吻,一貫的用詞,直言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不認同其核心意涵,「台灣新當選領導人承諾的所謂『維持現狀』,就只是一句空話,責任及產生的後果只能由民進黨當局承擔。」

 

《人民日報》洋洋灑灑1325個字,但民進黨發言人面對群起要求回應的台灣媒體,只用了82個字回應:「蔡英文主張已經說得很明確,就是維持現狀,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是兩岸共同的責任,需要雙方一同努力,這是民進黨一貫的立場。」

 

換個場景,4月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一場國際鋼鐵會議上,中國代表要求台灣代表團退場。民進黨在當天回應媒體的聲明,不多也不少,97個字。

 

再換個場景,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華盛頓會見美國總統歐巴馬(香港譯作奧巴馬),儘管熟悉國際政治的人都了解,這場美中兩國領導人會面對兩岸議題不會多加着墨,但台灣的媒體仍然只集中關注兩岸議題而民進黨對媒體的回應是:「會持續觀察」,5個字。

 

更早的2月26日,中國外長王毅在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講時回應時表示,希望也期待「台灣新的執政者」520後以自己的方式、表明願意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願意接受他們自己憲法所規定的『大陸、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媒體得到民進黨的回應是,90個字,即「蔡英文說得非常清楚,未來新政府執政後,將根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秉持超越黨派的立場,遵循台灣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識,以人民利益為依歸,致力確保海峽兩岸關係能夠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

 

挑戰大位 小英必須直視兩岸議題

 

82、97、5、90,不到100字的回應,是近1年多來,外界對民進黨鮮少注意,或無法理解箇中細故,卻可能是他們最大的一個改變。

 

從選前乃至於到了選後的此時此刻,民進黨面對媒體詢問有關兩岸議題時,一貫性的回應方式:重申既定立場,不多做說明,把回應媒體的篇幅,維持在一段到兩段,而字數,則是盡可能控制在100字以內。

 

別以為只有發言人這麼做,就連黨秘書長吳釗燮,或是中國事務部主任趙天麟等主管級人士,記者會一到,就站上台前,拿出一張紙,唸出事先預擬好的聲明文字,有時還不接受提問,發表之後隨即離去。至於媒體的疑問,那留給黨發言人代為回答,而發言人也僅會就先前的聲明內容,不厭其煩地再多唸幾次給記者聽。

 

惜字如金,向來不是民進黨的傳統作風,也不擅於此道。

 

早年從草根街頭起家的民進黨,驍勇善戰,更善於雄辯,自豪於對內對外都要大鳴大放,非爭到臉紅脖子粗,即使到了2000年首次執政,一旦遇到敏感又複雜的統獨或兩岸議題,上從陳水扁總統,下到黨籍立委,一人一把號,各有各的主張、看法,甚至到後來,為了選舉利益和對抗在野黨的需要,兩岸議題也淪為政治操作的一環,不僅因此激怒了北京,最終也得罪了美國。

 

陳水扁執政時期,兩岸固然在言詞上針鋒相對,而最終民進黨嘗到了苦果。但不能忽略的是,在陳水扁總統第一任時,蔡英文做滿4年的陸委會主委,完成《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歷年來幅度最大的一次修法工作,並用半年時間開放小三通。2005年起,扁政府還陸續完成了兩岸春節包機直航,台港及台澳航權的談判。

 

相較於過去8年的馬英九政府,蔡英文在陸委會完成的兩岸交流事務,在民進黨首度執政,民、共雙方毫無互信基礎的背景下,當時推進兩岸交流的確有相當進展。絕非馬政府所宣傳的:因為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而一事無成。

 

但想不到的是,蔡英文挾著對兩岸事務的熟稔,2012年首度挑戰總統大選卻馬失前蹄,其中美國基於穩定兩岸關係的考量倒向馬英九陣營,是蔡英文當年走不完「最後一哩路」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擬定兩岸對峙的戰略,成為蔡英文此番再次挑戰總統大位的核心課題。

 

這可以分成三個時期來觀察:回任民進黨主席後、確定參與2016大選後,以及從勝選到就任這段時間。

 

首先,兩年多前,蔡英文幕僚群討論到底要不要回任黨主席的問題時,正反兩派爭執的一點就是:有沒有辦法掌握黨中央?掌握黨機器太忙太累,將無暇顧及選務;但另一方面,若不接黨主席,任由黨主席和總統候選人的發言不同調,特別在兩岸關係上,恐怕才更會危及選情。

 

事後證明,回任黨主席,才有辦法掌握輿論,達到事權統一。

 

2014年5月,蔡英文回任民進黨主席後,首要之務是年底的地方選舉,因不涉及兩岸,利用這段時間調整內部人事,選舉大勝之後,蔡英文在黨內獨霸的地位確立,使得參選總統毫無懸念。

 

從這時開始,蔡英文着手收攏民進黨上上下下在兩岸事務上的發言,調整到和自己同樣的模式和狀態:所有政策和主張,操之在己,由自己來說;對外回應,單一口徑,發言務求精簡,避免過多的發言內容被人斷章取義。

 

這樣的一套發言機制確立之後,不但可以免除任何一方可能的誤解,華府或北京,也能清楚了解誰說的算數,何種發言才是代表民進黨的立場。也因此,任何遊走兩岸自稱「代表蔡英文」的人,也少有鑽空檔運作的空間。

 

蔡英文陣營發言風格的轉變,在這個階段,已可明顯察覺出,無論是香港佔中、六四周年紀念,或是北京高層對外發言的相關回應發言,「顢頇」、「干預」、「痛斥」、「警告」等帶有責罵、命令式的刺激性字眼,慢慢消失在民進黨新聞稿,或是回應談話裏。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民主」、「人權」、「人民參與」,搭配民進黨一向堅持的「國家尊嚴」、「人民利益」等字句。

 

即便是在去年3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將會「地動山搖」的威脅,民進黨當時回應的發言是:「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是符合當前兩岸人民的期待,更是國際社會所樂見,兩岸任何一方都有責任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在兩岸互動上,民進黨堅定主張,兩岸的交流不得傷害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必須能確保台灣自由、民主、開放的生活方式,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

 

又或是,趙天麟重申蔡英文先前在14年1月在中國事務委員會所提出的「三個有利」與「三個堅持」,強調兩岸關係的和諧有賴雙方共同維護。

 

換句話說,民進黨在兩岸議題的發言及回應,針對事件對台灣主權的衝擊程度輕重,不再使用過激性的字眼,改以重申立場,訴求正面看待兩岸交流,且在戰略上設定的時機未到之前,更不輕易對外發言。

 

這樣的約束不只針對中央黨部的黨工,連帶包括一向口無遮攔的民進黨立委,過去這段時間,特別是在選舉前,絕少針對兩岸議題來發言,一方面是兩岸議題艱澀難懂,既然如此,乾脆不提不說。另一方面,就是蔡英文回任黨主席之後,重新建立起一套嚴謹的對外發言機制,特別着重在兩岸部分。在勝選第一的體認下,從高層菁英到草根立委,大家都得克制再克制。

 

以「九二會談」詮釋

 

2015年2月,蔡英文宣布參與2016總統大選。對手先是洪秀柱,後是朱立倫。不少人會以「沉悶」這兩字來形容這場早在幾個月前就勝負底定的選舉,不少人甚至用足球賽的「垃圾時間」來形容這場選戰的最後兩、三個月。

 

然而,回頭來看,「沉悶」其實是一種限縮策略,蔡英文陣營嘗試把以往會被大肆炒作、無限上綱的兩岸議題,全都框在一個可被控制的範圍之內。無論它是由北京發動,或者是來自台灣立場較為親中媒體的慣性思考與反應。

 

去年的4月9日,蔡英文首度提出她的兩岸主張,也就是「維持現狀」。

 

美國國務院的回應是:「我們歡迎台海兩岸一直以來採取降低緊張與改善兩岸關係的措施,我們鼓勵北京和台北當局持續他們建設性的對話,這些對話已為兩岸關係帶來顯著改善。」

 

而同一時間,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則說:「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是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上述的發言,對於熟悉兩岸事務的人而言,稀鬆平常,正所謂的「高來高去」:你說你的態度,我講我的立場,即使在美中台三方的架構下,美方會多肯定台灣一點,提醒北京多一點,北京除了重申立場,還是重申立場,其慣用字,不外乎就是「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至於美方的常用字句,往往是「鼓勵雙方對話」,「歡迎台海兩岸採取改善兩岸關係的措施」之類的說法。

 

在台灣被形容為「獨派理論大師」的林濁水曾形容,這是一種所謂的「儀式性的對抗」,他說,儀式性對抗以改變現狀為訴求,但是造成的結果往往是鞏固了現狀。

 

因此,在選舉期間無論媒體每天怎麼提問,蔡英文一直到「忍到」去年4月9日才宣布她的兩岸政策主張「維持兩岸現狀」。而這一段回答又被外界批評「空心菜」時,蔡英文仍按著自己設定的時間點,在5月底出訪美國時,先以投書媒體方式,再藉由到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場合,進一步深化她的兩岸論述:

 

「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兩岸之間應該珍惜並維護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我將在這個堅實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至於該怎麼安放「九二共識」,這被共產黨形容為兩岸關係「定海神針」的關鍵詞?4年前,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去年,就算是11月的馬習會的新聞熱季裏,蔡英文也沒有隨之起舞多做說明,而是到了12月27日的第一場總統辯論會時,才首次正式回應「九二共識」,並以「九二會談」來詮釋。

 

另一項值得記下一筆的是,在兩岸關係範疇,民進黨在選舉期間採取的戰術是全力圍剿洪秀柱、朱立倫和馬英九,毫不手軟。但即使如此,也鮮少擴及北京,盡可能冷處理與北京有關的相關發言,無論是蔡英文自己本人,或是民進黨對外發言系統。

 

今年1月20日,勝選後第5天,蔡英文藉由媒體專訪,進一步提到「兩岸都應該共同去珍惜與維護,在這個基本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既有政治基礎」,包含四個關鍵元素:

 

一、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以及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

 

二、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

 

三、是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

 

四、台灣的民主原則以及普遍民意。

 

兩個月後,當外界將焦點集中在520就職演說,蔡英文再次利用專訪機會,強調「我倒覺得這一段時間,應該是雙方互相展示善意的時間,同時也希望透過相互表達善意,可以累積信賴。」

 

蔡英文還說,「她無法給明確回答,因為這些問題都是衍生自陸方近來的說法,但陸方說法有很多不同的詮釋,這些詮釋會影響我們的判讀,在520之前她不打算過早回應。」

 

蔡英文在1月16日勝選感言時曾經表示:「將會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的兩岸關係。」

 

這段發言,或許正好可以解釋,為什麼民進黨在過去1年多來,從選前到選後,始終保持一貫性的發言基調,沒有因為事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儘管也許有人批評「100字」的風格太冷峭,欠缺群眾的感染和煽動力,但蔡英文卻是籍此成功克服了外界認為認的民進黨罩門:兩岸關係。

 

距離520只剩幾個小時,從執政到在野,再重返執政,蔡英文如今手上握着完整的調度國家資源及行政的權力。蔡英文能不能像她的「100字戰略」一樣維持並開創一個穩定、可期待的兩岸關係?馬上就見分曉。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