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姚立明對談 吳念真對歷史提五點看法
鄭寧
2016-03-14 18:03

堅守「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基本信念的姚立明,在近日推出新書《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將以他的人生經歷及觀點,帶領讀者回顧台灣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同時也希望台灣人能夠共同攜手勇敢面對過去,並一同創造美好的將來。

 

書裡頭也邀請到導演吳念真與姚立明對談,以不同角度來探討過去台灣曾發生過的事,以及對各方面的理解與看法,以下是導演吳念真的精彩摘要:

 

  • 掩蓋真相只會延伸出更多的揣測,導致更嚴重的省籍問題。

 

「在黨外雜誌看到山東流亡學生被迫害的「澎湖七一三事件」,跟當時我上班的中影的製片經理趙琦彬提起,發現他竟然就是當事人之一,包括著名的編劇張永祥、後來擔任臺大文學院院長的朱炎等人也都是。趙琦彬說,他們當時都還是孩子,半夜聽到抓人的聲音,大家都「不敢醒」,這段歷史,幾本書也寫不完。我聽他講完細節,就很激動地說,為什麼不寫出來?不拍出來讓大家知道呢?他回答:「念真,你想想我的職位……」那時是民國七十幾年,還沒有解除戒嚴,連他也沒辦法去寫一部這樣的東西。

 

我感受到本省、外省各有自己的悲哀,很多事情是因為戰亂,所以就這樣發生了。掩蓋真相只會衍生各種猜測在裡面,累積的省籍問題反而更大。」

 

  • 歷史不會因為拆掉而消失,有自信就應該留下來。

 

「臺灣被不同政權統治過,有位朋友形容得好,鐵蹄踏過,可能滿目瘡痍,但臺灣卻是遍地開花,每一批來過、踏過的人都留下了一些東西,開出不同的文化花朵。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國民黨下了一道命令,將日本留下來的神社、鳥居遺跡都拆掉,橋樑原本刻著「大正」字眼就硬生生打掉,但民間還是留下種種歷史的印記,有時走過街道,轉一個彎,就彷彿看到日本的小巷。不順眼就拆掉是沒有自信,只想到趕快去破壞、摧毀它,有自信就應該留下來,成為歷史的痕跡。」

 

  • 轉型正義並非清算,而是釐清歷史。

 

「推動轉型正義絕對不是清算,而是釐清過往歷史的某些東西。我們小時候被教育的是中共「竊據」大陸,蔣介石帶著幾百萬官兵來到臺灣這個「反共復國基地」,但現在大家重新檢視這段歷史,真相是他當年在大陸的統治出現許多問題,一路被打到臺灣來,又實施高壓統治,造成不同的文化悲劇。」

 

  • 外省人也受許多壓迫,應試著理解。

 

「這幾年,被寫出來比較多的部分,是關於臺灣人在二二八或白色恐怖時期的傷痛,其實外省人在那段時期也遭受許多苦難,例如我讀到姚教授提到的韓若春先生的事件,真是怵目驚心。我認為,在口述歷史的時候,對於外省人遭受的迫害冤屈,應該再多一點重視、多理解他們的無奈。」

 

  • 雖然我們的情緒不同,卻走過相同的時代。

 

「對過去的事件,如果彼此有清晰的理解,才會發現,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是因為歷史的某些狀況而誤解對方,沒有把事情看清楚。如果看清楚了,就會覺得,天哪,原來我們都走過相同的時代,只是有各自的憂喜。

 

如果沒有這些心結,就不會再受制於統治者有意無意加諸我們身上的各種誤會,發覺我們的生命是一樣的,就會有共同的未來,現在或許有點晚了,很多人的故事還來不及被記錄就消逝了,只能依靠檔案資料,但無論如何,只要開始做,就是臺灣一起面對未來的開始。」

 

(首圖來源為臉書資料來源為《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

創造共同未來,姚立明新書對談四點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