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50最佳餐廳」名單由「亞洲50最佳餐廳」評審委員會投票選出,評審委員會由超過300名在亞洲餐飲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士組成。該評審委員會由亞洲再細分成六個區域的小組組成,分別爲「印度及次大陸」、「東南亞南區」、「東南亞北區」、「香港、台灣和澳門」;「中國大陸」和「韓國,日本」。每個區域小組包括主席在內一共有53名成員。評審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食評家、廚師、餐廳老闆和及備受推崇的美食家,每位成員均持有7張選票,當中至少三張選票需投予其所屬國家以外的餐廳。由於規範了可以參與投票的評審資格,讓這個獎項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品味集中的「小圈圈」。
不過,「亞洲50最佳餐廳」是由聖沛黎洛(S.Pellegrino)和巴娜(Acqua Panna)這兩個品牌的礦泉水所贊助,因此能上榜的餐廳,當然「也要」販售這兩款礦泉水。至於其他獎項,也是由不同的食品供應商所贊助,因此在先天的比賽條件上,就不像是米其林那種「只要好吃」就可以當作優先入榜的考慮,而是與這些品牌有某一程度的友好關係。好處就是上榜的餐廳,都是在某一消費水準之上;壞處就是,不是每個人都吃得起。當我們對於這份名單的遊戲規則,如何產生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再來看這份名單,就會顯得比較有意思。
今年所公布的名單,一共有10間新餐廳亮相,其中包括3間日本餐廳。中國一共有13間餐廳上榜,而新加坡及日本各佔10席。香港則有9間餐廳入選。從得獎分布的地區來看,越是強調「國際化」的地區,且越以「國際化」手法呈現美食的餐廳,越是容易受到評審們的青睞。
位於曼谷的餐廳Gaggan連續第二年榮登亞洲50最佳餐廳榜首,同時獲得聖沛黎洛及巴娜贊助的亞洲最佳餐廳獎和聖沛黎洛及巴娜贊助的泰國最佳餐廳獎。有趣的是,這間在曼谷的餐廳賣的卻是印度菜,大廚大廚Gaggan Anand取材家鄉加爾各答小鎮的街頭美食,加以用現代的手法重新詮釋這些傳統的印度菜。
來自台灣的大廚江振誠(André Chiang,上圖左)旗下位於新加坡的餐廳Restaurant André今年上升兩位(第3名),並連續第四年勇奪新加坡最佳餐廳獎。另外,他在台北所開設的餐廳Raw,今年首度上榜即佔第46名。另外一間上榜的台灣餐廳,是來自台中的Le Moût(第30名),是第二年拿到台灣最佳餐廳的頭銜。
其他獎項亮點還有:
最佳新餐廳獎:Mingles。
首爾餐廳Mingles的主廚Kang Min-goo選用本地食材,將西式烹飪方法及概念融入韓式傳統料理,為食客呈獻創新韓國美食體驗。
最值得關注獎:這個獎項是在表揚未能躋身亞洲50最佳餐廳名單,但在亞洲餐飲界表現卓越、被視為明日之星的餐廳。東京的Florilège餐廳致力呈獻完美無瑕的現代法式美食。餐廳主廚川手寬康(Hiroyasu Kawate)為賓客精心打造出一份網羅多道菜色的品味餐單,充分展現了他在法式烹飪上的精湛廚藝和創造力。
亞洲最佳糕點師獎:Cheryl Koh。
Cheryl Koh(上圖右)生於新加坡,先後在巴黎、杜拜及香港等地的多間米其林星級餐廳擔任糕點師,並於2013年返回家鄉。憑藉在Les Amis擔任糕點師的經驗,她在新加坡市中心開設Tarte by Cheryl Koh。她以自身旅行的經歷為創作靈感,設計出多款精緻美味的甜點。
主廚之師選大獎:這個獎項,是由所有亞洲50最佳餐廳入選餐廳的主廚,互相投票所選出的,因此沒有一定的功力與好人緣,大概很難服眾。生於法國的廚師Paul Pairet,為2016年主廚之選的得主,憑藉其上海兩家餐廳Mr & Mrs Bund、Ultraviolet,Paul廣受同行尊敬,為世界其他地方的廚師帶來影響。
最佳進步獎:Quintessence。
位於東京的餐廳Quintessence(第20名):自2006年開業起備受讚譽,排名與去年相比躍升了29位。餐廳主廚岸田週三(Shuzo Kishida)曾於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L’Astrance工作,廚藝精湛、注重細節,擅長以新鮮食材打造創新的現代法式菜餚,不斷為一眾有別具品味的食客帶來驚喜。
延伸閱讀:想吃!6家最新香港米其林三星餐廳
圖片提供:「亞洲50最佳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