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有百味,人生也有百味,世界上沒有一種人叫做窮人,流浪、落魄以及貧困都是一種狀態,是人生的不同風貌,也是不同味道。」
我們在生活的街頭上總是會看見許多街賣者,賣著各種商品,希望靠著自己的力量維持生活,但不管是隨著社會的防衛心的提升,或是街賣者所碰到許多販賣上的困難,都著實讓他們在街頭上的生活變得更為艱辛;「點亮街頭」就是人生百味團隊成立的目的。
起初,人生百味透過募資平台Flying V推廣理念立刻引起迴響,募資結果也超過預期,超過八百人贊助,也讓人生百味能夠向他們目標前進。
人生百味從一開始的回收地圖,到近期與設計師聶永真合作的泡泡糖,不僅一步一步翻轉了社會對於街賣者的觀感,也一盞一盞的點亮了街頭的溫暖。
這回Knowing專訪到的是人生百味團隊的阿德,透過專訪不只帶你探索人生百味的初衷及目標,也將帶你了解多數人對於街賣者的態度,透過人生百味眼中所看見的街賣者,你我都可以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街賣者的生活。
什麼機緣或原因創立人生百味(2014年學運後成立的)?
人生百味是與一起參加學運的同事們所創立的,太陽花學運時,我們遇見了一些撿回收的阿嬤,當時我們就想說或許可以為阿嬤做些什麼事,於是剛開始先製作了回收地圖,接下來是煮飯,種種活動累積之下我們就想說可以也許可以來成立一個專門協助街賣者的團隊。
希望傳達什麼理念給整個社會呢?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這個議題,包括回收者、街友,或是街賣者等,街頭其實是個無差別的場域,很多沒有選擇的弱勢者就會來到這個地方來生存,我們希望不管是有更多人留在這個地方或離開這個地方,他們都能感覺到溫暖,不會因為不幸的遭遇而過著悲慘的生活,讓他們都認為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回到生活、定居、舒服的狀態。
社會上普遍對於街賣者的觀感都是不太想工作,甚至有歧視意味,我們希望透過新的印象來翻轉對街友的想法,社會總認為他們的存在是破壞市容,甚至是一群社會敗類的聚集,但我們認為不是這樣,會那樣想的人們就代表他們從來沒有落入弱勢的處境,但是我們希望大家能夠知道街頭是一個生活場域,簡單來說,我們希望可以點亮街頭。
街賣者目前所遇到的最大困境是?
對他們而言最大的困難依舊是社會觀感,因為負面觀感的關係進而影響了民眾的購買意願,會覺得街賣者是詐騙集團,所以不願購買;另外,不管是在街頭小巷還是在馬路上,很多人會覺得賣東西是違法的,也使得許多人無法靠街賣生活,對於街賣人來說,最害怕的是擔心警察驅趕。
但仔細去思考,這樣的結構中有個矛盾的地方,今天警察依法行事,對帶著小孩賣地瓜的媽媽開罰,或許本身這個法律就有問題,簡單來說,這個就是社會想像所導致,社會想像認為這樣的街賣不入流,因此設定法律去規範。但我們認為在管理之餘應該也要適度開放空間,因為社會上是真的有很多人需要這個空間去販賣,去生活。
除了社會觀感外,民眾不願向街賣者購物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們不知道價格,擔心詢問完之後不敢拒絕,但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可以拒絕?街賣者就是一般的商家,我們在跟一般商家購買產品時,也時常因為不符合期待而拒絕購買,所以我們希望翻轉對街賣者的觀感,讓社會上認為向街賣者購物,就如同與一般商家購物一樣的態度,所以目前還是希望以翻轉觀感為主要目的。
目前做了哪些活動?近期主要推廣的活動呢?
我們整理了街賣者的地圖,讓民眾能夠直接透過地圖找尋街賣者,此外,我們也策畫了「石頭湯計畫」,我們去各餐廳或是市場募集食材,用多餘或是過剩的食材找廚房烹調,並且分組將食物沿著台北車站發送。
我們也推出了一個新產品「街頭泡泡糖」,與設計師聶永真和飛壘口香糖合作的第一條設計師款的街頭泡泡糖,口味分為葡萄及可樂兩種,除了現場與街賣者購買外,也可以在線上預定,收到取貨券後透過泡泡糖的地圖,找尋有企劃合作的街賣者領取,雖然過程有點麻煩,但絕對會是個特別的體驗。
如何挑選街賣者呢?
願意跟我們合作就是謝天謝地,一開始是透過直接陌生拜訪很難建立關係,但在與街賣者進一步認識了解後,他們就會比較願意與我們合作,我們也會找社工單位,或是有組織化(一起批貨的集團),以及直接連絡盤商。
人生百味在運作中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
我們最大的問題還是資源不足,因為是在嘗試新的事物,所以都是碰到挑戰就想辦法解決,無法解決的話就繞路。
有沒有哪位街友的故事讓你最難忘?
有一次跟一個大哥聊天,想了解為什麼睡在外面,他說,因為他的房子很小卻住著很多人,他覺得住在家裡太擁擠,並指著公園的椅子說這椅子這麼大,睡起來不是很舒服嗎?他瀟灑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也讓我想起過去曾看過一個研究報導,研究者訪問撿回收的阿嬤,為什麼出來做這個,她也是瀟灑的回答,自己是為了身體健康不是為了錢,但為什麼要半夜做回收?
我意識到對方想讓你知道的理由可能不是事實,對他們而言,他們不希望你同情;而對我們而言,我們也希望有個不同情他的理由,所以他們都會講一個故事讓我們去相信。
在街上賣東西的人,有可能是街友,也有可能不是街友,只是流浪、無家可歸的人,對我們來說,無家可歸跟在街上賣東西是兩回事,社工是幫助弱勢,但社會沒意識到街賣是一種行業,所以我們希望讓大家用更正確的方式去理解這個行業。
認為社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負面觀感?
當一個社會還在農業社會裡面時,一但有外來文化或強是文化進來,帶來進步或有效率的觀念後,社會中的人便會出現崇拜現象,進而將文化分高低,或分入流不入流,街頭就會被視為阻礙進步的場域,但後來因為新文化所帶來的問題,才會開始探討人文的反思,生活及生存的意義,才會去正視到街頭文化,進而做保留。
我們認為街賣就是一種就業方案或是就業想像,與去辦公室上班或自行開公司創業沒有什麼不同,所以希望將這種工作是為就業或創業,而不是不入流的行業。
在文化上,在街頭上我們希望引起文化的改變,只要能改變對弱勢者的想法和價值觀,若有機會我們就會嘗試希望合作。
除了告訴社會外,有沒有什麼話想跟現在的年輕人說?
第一件事,我們社會應該要有更多的同理心,簡單來說就是感受對方並接受對方,以酗酒的人為例,我們應該要試著去理解,而不是單方面說這個酒鬼不好,或是不斷地往他身上貼標籤,應該要去了解背後的壓力,可能來自家庭、經濟,或是工作等因素,我們必須嘗試接受脆弱以及負面的力量。
另外,我們也應該要試著從同理心去做延伸,事實上我認為社會的冷漠是一種長期無力感的累積,就像是我看到一個街賣者,我內心想要跟對方買東西,想要幫助他,但我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幫得上忙?
就如年初地震時,多數人總會想要做些什麼事,但久了之後,就會盲目而轉台,這不是冷酷而是無力感的選擇,但若我們建立更多選擇,也就能夠擁有更多力量,在出現很多社會參與的方式後,我們就不會冷漠,社會就會變溫暖。
(圖片來源為人生百味/SHAMMS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