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不知道的另一個新加坡故事
專欄作家許知遠
2016-04-02 12:20

 

他真英俊。

 

在第一張照片上,他和一群代表坐在新加坡立法院議事廳,他坐在照片最右邊,臉上帶著顯著的孩子氣,仿佛剛從學生會走出來。他才23歲,是這個包括首席部長馬紹爾在內的憲制代表團最年輕的一員。這是1956年4月,這個代表團將前往倫敦就制憲問題與殖民部官員談判,為新加坡爭取更大的自主性。他身旁的李光耀是一位聲譽卓著的律師。

 

第二張攝於1958年的照片,他走在樟宜監獄的水泥牆旁,穿白衣白褲與涼鞋,正在行走。左手插入褲兜,右手正向上揮舞。他偏分的髮型一絲不苟,方正的面孔帶著笑。他的神情與姿態,頗有一絲張國榮式的瀟灑、不羈。若不是身旁那位黑膚色的獄警,你會覺得他不是前往牢獄,而是去參加一場記者招待會。

 

另一張攝於1961年的照片上,他站在立式的麥克風前,右手向上揮舞,他的臉頰豐滿了一些,仍帶著笑,他是在快樂世界向上萬名支持者宣佈社會主義陣營的成立。

 

而在第四張照片里,他著鬆垮的獄服,置身於幾個獄友之中,對著鏡頭,他依舊向上揮舞著右臂。這是1965年的新加坡,這個國家的獨立之年。作為獨立運動最有力的倡導者,他身陷囹圄,關押他的正是他昔日的盟友李光耀。

 

在這本《我的黑白青春》中,我看到這些照片,幾乎一下子就被林清祥的氣質所吸引。他像極了20世紀中葉那些理想主義者的面貌:單純、無私、樂觀、願意為信念獻身。我幾乎可以想像他在人群中的超凡魅力,當他大聲用福建話反對殖民者的口號時,他一定會引起劇烈的歡呼,而少女們則怦然心動,在那個年代,政治人物仍可以充當搖滾明星。

 

這本書的作者林清如是林清祥的弟弟,多少也緣與後者的關係,他也在監獄中度過9年時光(20歲到29歲),幾乎是青春最燦爛之時。這本書的一部分是林清如對自己成長的描述。作為一個出生於1937年的馬來亞的福建移民之子,林清如折射了20世紀東南亞的變遷。

 

他的祖父母在辛亥革命前夕從泉州南下,是15世紀起就開始的斷斷續續的「下南洋」浪潮中的一員。他則從出生起就捲入了層出的歷史事件中,日本人入侵、反殖民的獨立運動……作為東南亞的華人,你必然性陷入身份的糾纏之中。不管你反抗的是日本人,還是英國人,你的精神源泉必然來自北方的中國。但是當你面對要獨立的馬來亞或是新加坡時,你又必須處理自己的華人身份。況且1949年之後的中國,又是被捲入紅色意識形態之國,是冷戰陣營的另一方。

 

在林清如的回憶錄中,你可以看到這一代華人青年的精神結構,他們是閱讀魯迅、聽《國際歌》的一代,對平等的渴望塑造出他們的反抗精神。他們也是群眾運動的一代,現代意識形態與傳播工具,令學生與工人們獲得了參與政治的機會。因為哥哥林清祥的緣故,林清如捲入其中,並隨機在其中發現了自己的熱情與意義。但隨即,他就發現被背叛之痛。同為反英殖民同盟的李光耀在獲取權力之後,犧牲了這些盟友,而且他知道唯有犧牲掉他們,自己的權力才可能穩固。

 

林清如的回憶有跨越的空間的親切感。他的監獄生活,讓人想起台灣的綠島小夜曲,他們的理想主義熱情則是某個時代全世界的左傾青年們的共有特性。他也是個令人贊嘆的服刑者,在獄中自修,取得學位。並在出獄後,開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

 

但是,他的哥哥林清祥則沒那麽幸運。在這本回憶錄的第二部分,他集中回憶了林清祥,並刊登了後者的遺稿。

 

在1969年被釋放、驅逐到英國後,林清祥不僅失去了政治舞臺,甚至連人本身都被損壞了。在英國,他想重回學術界,卻困難重重,打擊接二連三,包括兒子的去世。在一張舊照片上,他站在倫敦街頭,他站在水果攤前,賣水果。幾乎很難想像,他曾是東南亞最引人矚目的青年政治領袖。當他在1996年去世時,他的痕跡幾乎被從新加坡歷史中抹去。

 

李光耀的新加坡故事占據了世界輿論的頭條與新加坡的學生課本,他正是柏拉圖筆下的「哲人王」。李光耀不僅將一個毫無希望的熱帶小國帶入經濟最發達國家之列,而他的洞見也遠超這狹小的640平方公里、延續的歲月則更是綿長,從美國總統、日本首相到中國的總書記,都樂於傾聽他對地緣政治、經濟發展、國家治理的建議。至於其他的一切,都不過是雜音。

 

延伸閱讀:大家聚焦群情激憤的原因, 是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