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金城武的創業忍字訣
洪大倫
2015-08-09 17:18

台灣瘋創業!Knowing小編專訪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洪大倫,暢談他對目前台灣創業環境的觀察與感觸!完整有料QA全文全部露出!

 

你成立光明頂創育智庫的初衷與出發方向有哪些?

 

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曾說:「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應該問自己能為國家做什麼」。經過這些年的經歷與心得,我想了想,從事創業育成工作,可能是我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解答。

 

一般而言創業有兩個階段:從01,從1N。前者是指從什麼都沒有,直到把原型做出來的過程;後者則是指放大戰果,擴大規模的階段。

 

隨著世界各國針對創新創業的關注與資源挹注,興起許多「創業加速器」的發展,協助新創團隊「從1N」之成長,台灣當然也不例外。然而,看起來因為資源的投入讓創業門檻降低,實際上則是把創業競爭提前拉到了「從01」這個階段。因此,如何有效率、有系統、快速地開展「從01」的項目,就成了未來創業競賽上很重要的環節。

 

為此,我與幾位對創業育成有熱情朋友,共同創辦了「光明頂創育」公司,目的就是希望能從最源頭的點子開始,快速開展許多「從01」的項目,整合資源建立團隊,這就是光明頂存在之目的。

 

我們希望,透過光明頂微小的力量,能先在大中部地區發揮影響力,再逐漸擴及到全台灣,促成跨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引導各產業的創新與改變,提升附加價值與能量,讓台灣更美好。這就是我能為國家做的事,用創業愛台灣。

 

相較於臺北,光明頂創育智庫設在臺中有哪些優勢與劣勢?

 

在台中的劣勢其實也是在台中的優勢 ()

 

台中的問題在於幾乎沒有人從事創業育成工作,因此我們努力做,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成果。因此才說劣勢也是優勢。

 

當然,台中天氣好,相較台北成本也低,交通位於台灣的中心點,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產業,以及不同型態的地形風貌,這意味著只要有心去挖掘點子,到處都是創業的機會。

 

對於想要創業的年輕人,有什麼比較好的建議嗎?就你觀察,臺灣創業的年輕人擁有什麼樣的優勢呢?

 

最好的建議,就是三件事:學會忍耐、有積極企圖心、懂得組織團隊。

 

創業很多過程都需要「忍」,要耐得住煩躁,要能沉穩應對許多挫折,一旦情緒暴走失控,就容易犯下大錯,因此學會忍耐,是第一要件。

 

有積極企圖心,是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分別。有企圖心,會讓人不安於現狀,會想要爭取、拼搏、奮鬥,這也是所謂的狼性。

 

懂得組織團隊,意味著你明白人和的重要,要學會溝通、調解,要能理解人性,統一大家的目標,建立高效率、高效能的團隊。仗,沒辦法自己一個人打,一定要團隊。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很久。

 

台灣年輕人,心性很好,忍的工夫可以學,只是有沒有人教而已;組織團隊這件事,對他們來說也不難,只是需要更深刻一點的溝通經營技巧;唯獨狼性、企圖心這回事,很難靠後天來教,這是台灣年輕人需要認知到的問題。

 

 

你認為「好」的創業團隊,應具備什麼條件?

 

好團隊的特徵:有專業技術、有清晰的商業模式、能從失敗中歸納教訓、懂得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專業是基礎,商業模式是競爭門檻,能歸納教訓才能避免犯下相同錯誤,而重視風險管理則可以確保不會有瞬間崩塌的危機。

 

你有長期創業經驗,是如何鼓勵、激勵後進創業者呢?

 

我經常對新手創業者說:「不要輕易說不可能」。

 

張世仁,30萬創業,建立章魚小丸子,17年後身價有10億,這代表資金不多也可以成為非常成功的創業家;柯達、柯尼卡、摩托羅拉、Nokia,這些都曾是巨獸級的大公司,卻依然被時代浪潮淹沒,可見得大公司也會有被傾覆的危機,在大成功來臨時依然要懂得居安思危。

 

創業不要妄自菲薄,因為當你腦中浮現「不可能」的時候,比賽就結束了,而真正成功的人,總是在大家第一時間就產生放棄念頭時,試著思考可能性的人。正因為那一點點小小差異,經過一段時間後,有些人依然天天抱怨環境、抱怨他人,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但那些肯抓緊機會的人,在大家不看好情況下找到出路的人,則成了眾人仰慕的成功者。

 

這一切,只源於最原始那一點點「不輕易說不可能」的念頭。

 

除了洞察市場需求以外,好的創業家需要具備什麼特質?

 

三件事:學會忍耐、有積極企圖心、懂得組織團隊。

 

你曾說過透過創業可以找回「臺灣自信」,就目前看來,臺灣人是否有足夠自信了呢?

 

調皮一點來說,有些人有,有些人沒有 (),但大致上來說,我認為還是跟自己的理想上有些差距就是。

 

不過話說回來,自信是需要被鼓勵、被培養的,台灣的創業環境,有時候連我這種沙場老將都難免有點感覺失望,甚至產生出離開台灣的念頭。特別看到美國與中國的發展,縱然競爭相當激烈,但機會也是遍地開花,那樣的環境,才能給年輕人敢做夢的舞台。

 

無論成敗,只要能培養出讓你敢去衝的強烈動機,自信心就會慢慢建立。因此說,台灣年輕人除了自己努力,大環境還是需要能供給他們養分,才能真正重拾自信。

 

 

臺灣內需市場過小,研發、製造產品成本較昂貴,面對這樣的情形,創業者如何因應?你也認為臺灣創業必須接軌國際,那麼如何培養「好」的國際觀呢?

 

台灣企業生命力強,生產製造是我們的強項,所以很多大廠早就懂得「逐水草而居」,許多大公司願意與新創公司合作的話,我想大概不會有所謂製造成本太高的問題。

 

至於所謂國際觀,我認為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台灣早一代的前輩,都是一句英文不會講就帶著皮箱出去闖天下,結果年輕人在網路世代,反而更封閉自己,這不是自由度減少或資訊取得困難的問題,純粹是企圖心問題。

 

你真的有心想研究國際上發生什麼事,資訊取得一點都不困難。只是說,掌握國際觀,需要的不是看看國外新聞,而是要能去了解其脈絡來由,這包括文化、政治局勢、經濟狀況、人口結構等其中又以文化為最重要的理解關鍵。

 

以你的觀察來看,新創公司要發展到何種程度才算「成功」?

 

成功的定義從來都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定義的。所以說,每個團隊的成功定義都不同,有些人可能認為是賺了多少錢,有些人可能認為公司規模有多大,員工有多少。此外,成功的定義有階段性,一時的成功達標,不代表下一階段也能達標,純粹看自己定義的範圍與里程碑。

 

你在創業圈累積了不少好友,也有很多的粉絲與追隨者。而這些原本不認識的粉絲,對你做過最熱情、最誇張的事情是什麼?

 

曾經有個年紀大我約莫20歲的陌生大哥,在一個月之內,在我北中南的講座裡重複出現,不斷希望我能收他為徒,這應該是讓我感覺誇張又帶有一點小小困擾的事吧!

 

有沒有一些與粉絲互動的溫馨小故事呢?

 

曾經有個不認識的臉書朋友,在一個下著大雨的冬天夜晚,當時我在政大演講,她送了一碗熱呼呼的湯圓來聽我的演講,後來也變成生活中的朋友,這是讓人印象深刻的溫馨小故事。

 

你怎麼應對網路與FB上的酸民評論呢?有沒有最讓你不能接受的酸民言論與事件?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以前我會跟酸民筆戰,但當我終於認知到爭論不會有贏家的道理時,我選擇的就是尊重每個人的發言,而不要與之糾纏。長此以往,反而慢慢能鍛鍊出自己的包容力,內在力量也會逐漸強大。人啊,沒有誰不會被批評的,無論對方出於什麼動機,是傷害你還是真的說得有道理,你必須有能力分辨,然後接受有道理的說法,而忽略那些純粹為酸而酸的人,這樣日子就好過很多。

 

你怎麼看待網路大神現象?現在很多新興社群意見領袖的言論,是否已經改變台灣的輿論風向?

 

真正改變台灣輿論的,不是大神,而是網路新媒體。如果沒有臉書,說真的,我大概也不會有這麼多的朋友。所以我覺得,大神現象是必然的,因為粉絲累積多,就會產生更大的正向循環,有更多人按讚、分享,然後更多人加入,於是成為所謂「大神」。

 

不過我對這件事的看法很謹慎,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人有越高的知名度,就意味著越高的關注與期待,所以一言一行都要更為慎重,才不至於落入自我感覺良好而不自知。

 

如果網路大神是能產生正向改變台灣力量,我認為那就應該持續下去,事實上不持續也不可能,哈,因為網路不會倒退,除非被國家管制。每個世代本來就該有每個世代的「名嘴」、意見領袖,只是網路世代的名嘴誕生於網路而已。

 

  

最後想請問你,成立光明頂創育智庫後,有什麼比較大的收穫與人生體悟呢?

 

我真心認為,創業是很好的國民教育。

 

一般來說,要分辨一個人有沒有創業性格最好的方式,就是跟他聊一個讓你感到困擾,或是你觀察到的問題。

 

通常,會積極回應你心中解決方案的,往往是創業家或具有創業性格的人;但對創業沒興趣的朋友通常會木然的看著你而沒有任何想法,或跟你抱怨這個議題衍伸的其他問題,卻無法提出任何解決方式。

 

有沒有創業經歷的分別是什麼?我個人認為,那是對事情的看法變得沒有那麼極端,會明白事情不是只有黑與白、善與惡、對與錯,會懂得有很多事是妥協、折衷、協調來的;雖不那麼完美但可以接受,雖沒有最理想的辦法但總有相對好的方式。這是一種「概括性的圓」,而不是「明確的一個點」。

 

正因如此,沒創業之前,你看人總是缺點高過優點,甚至掩蓋優點,覺得對方難相處就討厭對方,不與之來往;創業之後,你會被迫學著接納不同的人,無論是價值觀、行為、信仰,因為如果你還是用過去的方式排擠人,就沒有人願意為你賣命。

 

這是創業帶來的成熟:對人的包容變開闊了。

 

沒創業以前,你總是主觀的認為很多事都應該理所當然,老闆一聲令下,員工就會乖乖聽命行事;等你創業之後才發現,如果你平常待人嚴苛、為人機車,不要說同仁會乖乖聽命行事,搞不好背後還倒打你一把、扯你後腿、拖延辦事時間、找藉口呼攏你。結果,搞了半年公司持續空轉,業績始終無法提振,你還以為敵人都在外面,其實就坐在你辦公室裡,而且還是你自己一手培植出來的。

 

這是創業帶來的成熟:懂得領導力不在於職位,而在於領導者自身的行為。

 

創業後,才能真正讓一個人明白,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完美的背後都是由一群人用血汗換來的。一個看起來不怎麼樣的App,可能是工程師花費無數次debug的心血結晶;一個不起眼的服務,背後可能花上幾千個小時的培訓與教育;一個普通的產品,可能得歷經數十家工廠、上百個SOP製程才能獲得。

 

正因如此,當你懂得許多事情、人才都是那麼來得不易,再看到社會上許多不那麼理想的問題,你就會自然而然去反思這些問題背後可能隱藏的無數難關,會對問題有更開闊的包容力與見解,而非膚淺的單向式批評。這一連串的動作,是直覺的、下意識的反射思考模式,是經歷艱辛創業歷程後的訓練有素。

 

這將使得一個人慢慢拋棄了部分的自我,而讓大環境的大我與自身產生部分的重疊,此時說出口的見解,行為的判斷,對人的感知能力,都已經與沒創業過的朋友產生一定程度的區別。在你眼中,善無絕善,惡無絕惡;理想中有無奈,成長中有犧牲;好人也會犯錯,壞蛋也有長處。

 

這不啻是一種修行的過程,能帶給你另一番體驗與滋味。

 

縱然創業未必會成功,但你經歷的一切都是養分充足的果實,當你曾經用心品嚐,那就是一場可帶走的人生饗宴。創業,不只是最好的國民教育,也必然能為你的生命,帶來美妙而非凡的意義。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