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產業遇「寒潮」,金融業逆勢「上鏈」成亮點
上海金融新聞網 / 譯者:小花粉 / 何渝婷編譯
2018-10-09 14:25

近段時間,區塊鏈產業由年初的火爆逐步降溫,在技術面和監管面頻頻受挫後,資金面隨之「冷卻」,絕大部分項目估值下跌,產業進入寒潮期。與之相反,金融業卻掀起一股「上鏈」熱潮,各類應用紛紛落地,成為一道特殊風景線。

 

區塊鏈項目遇冷「不意外」

 

在業內人士看來,區塊鏈項目遇冷並不出乎預料,原因在於很多項目雖強調新穎理念,卻鮮少見到真正的商業價值。

 

「很多項目宣稱應用區塊鏈,但講不出實際價值,也沒有真正的操作邏輯。」金融壹賬通區塊鏈團隊高級總監、區塊鏈研發部負責人陸一帆在接受《上海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些區塊鏈項目的普遍說法是『去中心化、數據不可篡改、提高效率』,實際上這些特點利用其它技術都可以解決,且解決得更好。」

 

陸一帆指出,現階段區塊鏈概念有多個誤區。一是「數據不可篡改」。如果這是區塊鏈項目想要解決的問題,早在40年前用數位簽名技術就已經解決。二是「數據共享」。實際情況是基本上沒有商業機構願意進行數據共享。三是「可追溯」。其實利用數據庫技術,一樣能實現「可追溯」;四是「智慧合約提高效率」。事實上區塊鏈本身並不會帶來效率提升,智慧合約只能運算明文數據,而明文數據的運算在智慧合約以外也完全能夠實現。

 

螞蟻金服區塊鏈部門負責人張輝向《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區塊鏈技術並非要「顛覆誰」,或者「去掉」什麼中心。其真正價值在於協作,即帶動多方透過分佈式帳本、數據、智慧合約,在邏輯一致的基礎上協同工作。「基於協同,區塊鏈給整個生產、商業及社會服務之間帶來新的生產關系。」

 

陸一帆進一步表示,我國區塊鏈項目之所以「吹得多」,「落地少」,與技術落後有很大關係。「區塊鏈技術在發展中的核心就是分佈式帳本和密碼學,但中國國內許多人跟風搞區塊鏈,很少做基礎研究,專業技術薄弱,不懂分佈式數據庫的工作原理,更不懂密碼學,對金融的基本概念也一無所知。」

 

「儘管面世已十年,人們對區塊鏈技術的認識、看法依然大相徑庭。」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向《上海金融報》記者表示。根本原因是國內區塊鏈技術整體上不那麼成熟,規模化應用還處於研發和實驗階段。「首先,數據處理的能力有限,不能滿足高頻率、大規模的應用需求;其次,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與現有金融IT系統的集成協同的程度仍不夠高,升級維護不夠靈活;第三,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佈式帳本、密碼學、智慧合約等核心技術不斷更新,學習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累積週期長;第四,區塊鏈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和法規建設有待在實踐中完善,尚未形成統一的規範和標準。第五,鏈上資產和智慧合約的有效性還未得到法律保護,分佈式架構下的責任主體並不明確,且監管難度很大。」

 

本文為金色財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區塊鏈行業遇“寒潮” 金融業逆勢“上鏈”成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