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dler」真的阻礙比特幣的發展了嗎?
區塊浪潮/作者:馬莎卡/張詠晴編譯
2019-06-06 11:49

 

上週末,彭博社在一篇文章中稱,比特幣價格雖然再次崛起,但也難以掩蓋一個讓人不安的事實:除了用於投機,幾乎沒有人使用比特幣。

 

彭博社的這番論調主要源於區塊鏈數據公司Chainalysis的一個小調查:在2019年前4個月的比特幣交易中,只有1.3%的交易來自商家,而這一數據與前兩年基本上持平。

 

對於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彭博社把這歸因於比特幣的HODL們:「比特幣一直大肆宣傳讓人相信它可以成為貨幣的替代品,但目前它已經形成了一種鼓勵囤幣而不是消費的『Hodler文化』。」

 

也就是說比特幣無法走進日常支付、無法被更多人使用的原因,是由於Hodler太多了?我想,彭博社或許對Hodler或者是對比特幣有什麼誤解。

 

Hodler阻礙了比特幣的發展嗎?

 

十年了,比特幣沒能成為一種普及的支付方式,跟Hodler數量無關,也跟只買不賣的行為沒有任何因果關係。

 

對於囤幣者,他們關心價格,越高越好;對於接受支付的商家,他們關心的不是價格,而是波動率、便捷性和成本。由於閃電網路的存在,後面兩個因素可以忽略不計,因此波動率成為關鍵因素。

 

我相信任何正常做生意的商人,都不太會想要自己剛收到的錢,結果下一分鐘就被打了個九折。儘管已經有很多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商家,但他們一般都會選擇透過比特幣支付公司,將到手的比特幣換成現金,以避免幣價波動帶來的損失。

 

不只是彭博社,現實中也有很多人把「替代貨幣成為主流的支付手段」這件事兒,當成比特幣發展成功與否的標誌。

 

雖然成為主流支付手段能讓比特幣的流動性更強,但「硬要成為支付手段」這件事對比特幣而言其實是一個大坑。

 

少現在看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特幣支付的方式,除了能夠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實在沒有比支付寶、銀聯這樣的主流支付方式方便到哪裡去(當然,跨國轉帳、轉移資產等不在討論範圍內)。

 

如果現在人為地干涉市場選擇,反而可能會適得其反,讓比特幣成為一個蹩腳的東西。

 

所以,即便是說現在星巴克、亞馬遜、蘋果都支持比特幣支付,也不代表比特幣就擠進了主流支付工具行列。至少現階段,我們要把「比特幣成為日常支付工具」這件事兒放一放。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囤幣會阻礙比特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