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民調準嗎?3個原因導致失準
余宗翰
2016-11-09 11:45

最近英國民調專家警告美國,說民調未必準。其實民調不準本來就不是什麼新聞,只是川普的形象太差,所引起的「沉默螺旋」效應可能會讓人大跌眼鏡,因此就算希拉蕊能夠起死回生,再度支持度大輻領先,未開票之前什麼都很難講。

 

什是沉默螺旋?

 

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其實理論很簡單,有點類似台灣人講的「西瓜偎大邊」。想想看,如果你是川普的支持者,面對川普這麼多荒腔走板的行徑與言論,你會不會羞於承認你支持川普?而在這種「嘴巴不老實」的情況裡,民調就不能如實反映選情,讓大家以為希拉蕊贏定了。

 

其實美國曾經就發生過類似的情況。有一年,某個黑人候選人在競選時民調都一直領先,後來卻輸掉選舉。專家認為是白人選民在民調訪問中羞於承認自己支持白人,怕被戴種族歧視的帽子。因為白人選民多,沉默螺旋的效應放大,使民調失準。

 

之前川普的民調仍落後時,川普之所以信心滿滿地相信他的「隱藏支持者」,或許就是他瞭解沉默螺旋的道理。而且當時川普的網路民調是小幅領先希拉蕊的。雖然網路民調有匿名、可重覆灌票等失準因素,但也因為匿民可以降低沉默螺旋效應,或許在「有史以來最讓人羞於承認支持」的候選人川普身上,網路民調反而有一定的真實性。

 

(圖片取自 Donald J. Trump臉書)

 

採樣方式失準

 

大部份的民調訪查是依靠電話,而光是這點就能造成民調失準。雖然手機普及,但座機在美國仍然佔有一席之地,於是就分成兩個族群。通常接到手機訪查的是年輕人,而他們傾向支持民主黨,即希拉蕊的陣營。而接到座機的通常是老人,他們傾向共和黨,即川普的陣營。所以說,光是調整打座機與打手機的比率可能就會使民調失準。

 

另一方面,因為手機不像座機一樣可以確定受訪者的住處,偏偏現在使用手機的人又很多,所以民調機構很難掌握受訪者的選區。偏偏美國選舉人團的大選機制又必須掌握受訪者的選區才能精準預測勝選機率。

 

(圖片取自 Hillary Clinton臉書)

 

簡介一下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

 

美國的選舉制度不像台灣單純以支持人數定勝負,而是採用間接的選舉人團制度。因為很複雜,所以用台灣的制度類比解釋。若以美國制度來選舉,會先將每個最高地方行政單位的立委選區(對比於美國眾議院選區)分配席次設「選舉人」,比如台北市有8個選區,那競爭的各個政黨就各自推派8個選舉人至各選區去選舉。選舉時各選區的人民就去選想支持的政黨選舉人,選完後會計算各黨總統候選人得到的選舉人票,最多者勝。

 

其中,美國總統大選還採用贏者全拿的制度,同樣以台北市為例,假設民進黨贏得台北市8個選區的5張選舉人票,那民進黨就能囊括台北市所有的選舉人票,即8張選舉人票。

 

 

贏者全拿制所造成的民調失準

 

前面講到美國總統大選有很奇特的贏者全拿制(事實上有兩州例外,但相比於全美其他48州影響不大),而這個制度也會影響民調準度。

 

美國跟台灣一樣也有所謂的「票倉」,就是有一些州會傾向支持某一黨。而因為贏者全拿制度,在這些票倉州裡面,少數派容易灰心放棄投票,那就有可能造成民調失準。

 

比如德州是共和黨的票倉州,那麼即便民調顯示這次大選德州有可能變天,實際上可能也如此,但因為長久以來德州在贏者全拿制下往往都會被共和黨全盤通吃,那麼支持民主黨的選民可能會覺得灰心,而不去投票。那麼民調與實際結果就會出現落差。也強化了德州民主黨支持者的心理期待,以後他們看到大選民調的樂觀結果可能也不太會相信,持續悲觀地放棄投票權利。

 
(首圖取自 Donald J. Trump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