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郵報》先前報導,瑞特(Stephanie Ritter)畢業於美國佛州州立大學戲劇系,他畢業後的4年間,求職之路相當不順,便決定賣掉自己的文憑。瑞特表示,從2011年畢業至今這份文憑從來沒發揮用處,她奉勸大家別浪費4年人生念大學,直接買她的文憑吧!
大學文憑,不再是求職優勢
80年前的大學生,地位就像科舉制度的進士,可以當一縣的父母官;就算是二十幾年前,考上大學也能夠換來全村放鞭炮慶祝。對照現在,大學錄取率近乎99%,每年為社會製造超過20萬名畢業生。在各種學歷中,大學生失業率位居第二高;長期失業者中,超過兩成擁有大學以上的學歷,由此可見,大學文憑已不再是求職優勢。
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沒有人會珍惜
台灣的教改基本上就是一場教育的文革,充滿各種偏見與迷思,以為舊有制度一無是處,又完全無視人性本質,妄自假設出太多不切實際的可能。在這個世界,越容易得到的東西,就越沒有人會珍惜。怎麼說呢?例如:在廣設大學後,大學入學門檻低到錄取率接近100%,越是不經努力就考上大學的學生,就越不會珍惜這個機會;相對的,社會上也沒有什麼人會真的覺得那些三流野雞學店的文憑有什麼價值。
最終,學位對於學生、企業以及整個社會而言,將越趨不具價值。
大學文憑就是一張「專業知識」的證明
基本上,大學學歷就是一張「專業知識」的證明。譬如說,畢業於大眾傳播就代表你多少也懂一點「什麼叫做報導」和「該怎麼做人物訪談」等專業知識。
但是大學學歷卻無法證明,在你有了那些專業知識後,你能做什麼?你可以在一群人面前報告嗎?你會真正架設一個網站嗎?你會不會用有趣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只會用知識來考試?
當大學學歷無法證明自己的能力時,就算自己拿的是最高學府的文憑,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意義,大學學歷,在現今的社會中,大多僅是一張通往職場的入場券。
當大學文憑的價值貶低,年輕一代對於進大學的意義,似乎更加迷惘
昔日,人們為了父母的期待,懵懵懂懂考進某個科系,畢業後,還能靠文憑在社會上得到不錯的工作機會。如今,台灣的大學迅速擴增,要步入大學似乎人人皆可,大學生已不足為奇,現在的碩、博士似乎也並不少見,但當大學生、碩博士生滿街都是,大學生能得到甚麼好處?當大學文憑的價值貶低,是否要念大學對未來還抱持著疑問的高中生而言,似乎更加迷惘。
不休學,也不願培養自身能力:念大學的意義在哪?
大家都覺得外國人都超厲害,十幾歲二十幾歲技術就都超強,做出超級出色的網站,創立超級厲害的公司。為什麼台灣人沒辦法?
很簡單,因為台灣人的人生從 22 歲才開始,人家 15-18 歲就開始了。
不同於國外學生對未來志向明確而決定是否繼續念大學,許多對未來迷失方向的台灣人普遍則是混過大學四年。在沒有一技之長的情況下,不能輕易休學;在對未來還感到徬徨時,卻又不願好好珍惜大學四年能夠充實自己的機會,只求安然度過。
搞不清楚自己念大學的意義、也不精進自己,我想,這才是台灣年輕人缺乏競爭力的主因。
在這裡並不是鼓吹大家不要念大學,也並非表示念大學沒有幫助。只是,在自己搞不清楚念大學的意義時,把時間花在『坐學校牢』上,真的有意義嗎?如果你有一件事超級有熱情,那麼你就應該現在去做。如果你想光宗耀祖,那麼你應該從現在開始。
上大學,比學分更重要的事
當然,擁有好的學歷,找工作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只是,進入公司後,不可能只靠學歷就獲得好的評價。學歷的有效期限,最多就是畢業後的三年。
即便是台灣第一學府,走出校門後,周遭的人還會投以羨慕或崇拜的眼光嗎?得到的只有好的評價嗎?現實不見得是如此。
大學時期,學分固然重要,它決定了你是否能夠順利畢業;但,除了學分,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能力培養及做事的態度,它決定了你以後在職場上的地位以及未來人生的發展。
你想過自己未來要做甚麼嗎?你想過為甚麼你要念大學嗎?
念大學的意義,最重要的並不是「我要怎麼得到學分」,而是,「我要怎麼在大學這四年內,讓自己成為一個無可取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