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被什麼卡住了?
黑馬良駒
2015-12-03 17:52

今年上半年,相信大家都看過那篇《香港被卡住了》的文章,了解到目前香港經濟遇到的一些問題,被卡在那兒了。上週,受獵豹之約到台灣逛了一圈,發現現在台灣的經濟也好不到哪裡去,和香港一樣也面臨著經濟停滯的問題。黑馬哥查了大概的數據,今年台灣的GDP增速只有1%,完全沒有了當初亞洲四小龍氣貫長虹的氣勢。

 

通過在台灣一週的觀察,發現台灣的線下經濟和實體商業都比較發達,7-11便利商店走幾步就有一家,食衣住行也比較方便,尤其是網路非常快。但這兩年在大陸比較流行的電商和O2O,在台灣發展的卻很遲緩,至少比大陸落後個三五年。在台灣這幾天,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台灣基礎設施很好,網速很快,蘋果6S等智慧型手機也隨處可見,可以說台灣的硬體條件很好,但為什麼台灣的互聯網卻一直發展不起來呢?

 

上週,黑馬哥正好跟來自北京的一些媒體人,和獵豹科技在台灣的代理商雲豹科技負責人David等人在台北101進行交流。我們來雪豹參觀,本來想了解獵豹在台灣以及海外發展的問題,誰知我們在談話過程中,大部分是在聊兩岸關係和台海互聯網的發展,可見談話雙方都還是有sense的。

 

在交流中,我們發現,台灣的經濟的確是被卡住了,也就是說,台灣在經歷了「亞洲四小龍」昔日的輝煌之後,當硬體、晶片、代工等三大產業的優勢逐步喪失之後,經濟上再也找不到新的支點。特別是中國大陸正在經歷互聯網和全民創業的熱潮時,台灣互聯網行業卻是一灘死水,大家都不想改變,也懶得改變,台灣經濟陷入了一個死循環。台灣經濟的這些問題,讓David在內的一些較有先覺的年輕人很焦慮,為台灣的未來擔心。

 

現在問題來了,台灣經濟到底被什麼卡住了?台灣的未來又在哪裡?

 

David的故事:用蠟燭和MOTOROLA告別

 

David中文名叫作吳德威,今年39歲,目前是獵豹在台灣合作夥伴雪豹科技的負責人。他說他一生有兩個貴人,一位是他太太,另一個就是傅盛。從他說話的口氣來看,也並非傅盛是他的老闆和合作夥伴,才恭維傅盛是他的貴人。其實是因為傅盛在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出現,把他從正在「卡殼」中的人生拉了出來。

 

David坦言,他工作15年,以前從沒想過會中年創業。他這個年紀的人,基本上都在HTC、洪基、華碩這樣的公司上班,而他之前是在戴爾、惠普、MOTOROLA這樣的公司工作。這個時代,台灣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隨著大量外資企業向大陸的遷移,一些外資巨頭企業也跟著撤出台灣。

 

他們父母的年代,甚至一直到80年代,都是台灣經濟很輝煌的時代,那個時候經濟增長的數字跟現在國內經濟增長數字不相上下,幾乎每年都能達到10%的增長。但是現在能達到1%還要努力爭取,真的是今非昔比。經濟增長速度慢也造成收入漲得慢,一個普遍的說法就是台灣年輕人的薪水20年部長,也就是台灣所謂的22K。台幣對人民幣按匯率5比1算的話,22K就是4.4K人民幣,也就是相當於北京實習生的薪水。

 

工資收入的負增長,也促使很多像David這個年紀的台灣同學開始到海外去發展,比如說到中國大陸或是美國去發展。在David看來,台灣經濟被卡住,不只是一個台灣的問題,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80年代最繁榮的國家和地區,比如說日本、香港也有類似的一些問題。

 

年紀是70後、80後的還想著去國外或是大陸賺錢,90後就更糟糕了,很多選了啃老。台灣90後的父母,因為經歷過台灣的「輝煌年代」,一般還算富足。對於一些90後而言,即使是找不到工作,還可以有父母可以「啃」。所以,現在很多90後,寧肯去餐廳當「服務生」也不願意去做扎扎實實地去做實業,更別說是去創業。

 

他工作15年,既經歷了台灣經濟「昔日輝煌」的餘暉,也經歷了台灣經濟衰退的痛楚。他是MOTOROLA撤離台灣的親身經歷者,說起那段經歷,他難掩傷感。他是MOTOROLA在台灣最後20個員工之一,在離開公司最後一天晚上,他們20個人在辦公室點上蠟燭,圍坐一圈,集體向曾經的辦公室告別。

 

這既是他們在向自己的老東家告別,也是在向自己的青春告別,向台灣曾經的輝煌告別。

 

楊方儒的故事:要做繁體中文的今日頭條

 

楊方儒就屬於那一批來大陸「淘金」的年輕人。楊方儒在創業之前一直在大陸從事媒體行業,在《週末畫報》、《商業週刊》、《環球企業家》都待過,而且都擔任很高的職位。他工作同樣15年,前面10年前在台灣,後來到香港,2010年又來到北京。

 

但是雜誌行業這兩年本身受到移動互聯網衝擊比較大,他曾經當過《環球企業家》的高級主管,然而就是這本曾經與《中國企業家》、《東方企業家》曾經並駕齊驅的「三駕馬車」已經停刊了。他說他在環企做主筆的時候,天天如坐針氈,因為每天都有人從雜誌跳槽到新媒體,採編人員捉襟見肘。

 

他在經歷平面媒體沒落的同時,也看到移動互聯網新聞客戶端的崛起。像是《今日頭條》等移動客戶端,在國內發展的速度令人驚訝,用戶數和廣告費都呈現數級增長。並且,在大陸大家已經習慣用移動新聞客戶端閱讀,在微信和新聞客戶端上都能看到很多優質的內容。現在大量的傳統媒體人,也都開始流向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一些優質內容已經開始遷徙到新媒體上。

 

而在台灣,則是另一番局面。楊方儒曾經的同事和朋友等一些優秀人才,現在還待在傳統媒體裡,還在《商業週刊》,還在《天下雜誌》、《遠見雜誌》。他說現在台灣在新媒體方面,最大的問題是在網路上、線上、手機裡沒有太好的內容,好的文章還鎖在傳統媒體裡面,依舊被傳統媒體所統治。

 

有一點他很難理解,為什麼台灣有著最快的網速,用著最好的硬體,為什麼卻只能用一些最簡單的APP?他說,台灣的移動互聯網至少落後大陸三到五年,大陸無論是移動新聞或是O2O,都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正是看到大陸移動互聯網的日新月異,他才決定回台灣創業,創辦了一個名叫「Knowing」的新聞客戶端,要做繁體版的今日頭條。楊方儒說2300萬台灣人,應該要有一個自己的新聞客戶端,特別台灣是繁體中文的一個「中轉點」,如果有好的內容和用戶體驗,很容易擴散香港、東南雅,甚至是歐美華人的圈子。

 

小確幸」讓台灣年輕人沒有「狼性」

 

Phini是受訪者中唯一的女性,她的描述更加感性。在她看來,台灣年輕人都嚮往一種小富即安「小確幸」的生活,每天賺點錢,填飽肚子,能夠喝喝咖啡,就感覺日子過的挺好的。正式受這種「小確幸」文化的感染,台灣的年輕人大多都缺乏「狼性」,更不愛去創業。

 

即使是去做創業,也不會選擇去做互聯網,而是選擇做一些奶茶店或雞排店,去投資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業。即便是去做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創業,也都是很小的東西,野心不夠大。如果做一個APP,他們想到的不是做一個關於「台灣民宿」的,就是關於「台灣小吃」的,總之關注度離不開台灣生活的圈子。在移動互聯網方面,台灣年輕人並沒有全球化的視野,更沒有像喬布斯所說的「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野心」。即便是正在開始創業的創業者,也是慢慢在做,完全沒有大陸創業者的那種緊迫感。

 

Phini說這種「小確幸」文化,跟台灣人的家庭生活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年輕人一般來說都跟家裡人關係比較緊密,很多人三四十歲還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不像很多大陸年輕人,很小就要離鄉背井去大城市讀書,一年才見家人一次。正是因為跟家裡人關係緊密,從小被教導要聽家長的話,容易被家長的主流價值觀所影響。所以,很多台灣人從小容易受家長影響,大學選什麼科系、找什麼工作,基本上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自然就會受到主流價值觀的影響,很難會有創新和突破的想法。

 

Phini感嘆,小富即安讓台灣人缺髮廊性和進取心。台灣的創業之火之所以燒不起來,就是因為台灣民眾一直以來的日子還不錯。而向傅盛這種創業的例子,完全是針對C端的產品,講求的是用戶體驗和速度,是一種魯蛇逆襲的模式。這種情況之所以在台灣很難看到,是因為你在台灣要找到魯蛇很不容易,台灣年輕人的父母都會給很多零用錢的。很多人創業也都是父母給一兩百萬台幣,花完了以後,父母就會再給你。如果你還停留在這樣的創業模式裡面,你就很難有創業者的那種狼性,肯定反敗為勝的這種成績。

 

當然,台灣互聯網發展不起來,還有外部環境的問題。比如,台灣的O2O和電商一直發展不起來,跟台灣線下商業的發達有直接關係。David說他們巷子口就有3家7-11,在便利商店繳費、提款和轉帳都可以完成,根本不需要O2O。現在在台灣光是7-11就有6000家,全家加上7-11就有一萬多家,還有其他品牌的便利商店。正是由於這些便利商店的存在,讓台灣民眾在O2O方面沒有通點,這種線下商業同時也會跟各種利益捆綁,限制互聯網的發展。

 

台灣電商之所以發展不起來,跟互聯網支付的滯後有很大的關係。台灣現在別說P2P、互聯網保險,就是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寶這些平台,全都不可以。好不容易近幾年有了網路銀行,但只能查出你有多少餘額,不能進行轉帳和其他操作。沒有第三方支付,電商平台買東西的時候只能用網銀,而網銀為了保護隱私要每次輸入帳號和密碼。操作這麼麻煩,用戶體驗肯定很差,難怪電商在台灣一直發展不起來。

 

台灣的互聯網和創業發展不起來,還跟缺乏資金和投資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在大陸,天使投資人到處都是。而在台灣,大部分的企業集團,基本上還是工業經濟的傳統思維,比較感興趣的是去投資廳房或者店面,去頭資這些看的見摸的著的東西,感覺互聯網這些東西不值得去投資。

 

總之,台灣經濟在這個時代地卻被卡住了,被昔日的輝煌所牽絆,被政府的效率所阻礙,被傳統思維所束縛。但是,面臨著互聯網的浪潮,David這些較有先覺的年輕人看到大陸在移動互聯網行業的崛起,在感嘆的同時難免會為台灣的未來感到擔憂。

 

David說台灣並不是沒有希望,他覺得台灣有工業基礎,有不錯的大學和人才儲備,英語普遍很好,跟歐美人溝通起來基本上沒有障礙。而中國互聯網公司雖然不少產品做得不錯,產品和模式也得到10億人的驗證,但很難打入歐美主流市場。大陸和台灣,兩著正好可以截長補短,得到雙贏。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曾經有錢過的台灣人,能否放下身段,甘心去當「二把手」或者「先鋒部隊」,去為大陸互聯網公司開疆闢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