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連假,我去了一趟西安。一路春雨霏霏。
一下飛機,接待的台辦主任就跟我聊,他們剛開了微信的訂閱帳號「秦繫海峽」,希望透過一篇篇文章,把西安的美與好,向兩岸更多手機用戶推送。
當然,透過新的網路與社群平台,創造內容的影響力,陝西台辦不是特例。早在五年前的微博時代,全中國就有很多政府機關,大到國務院與北京領導、遠到西藏的一個小派出所,都很懂得創造140個字的威力。
如今是手機的碎片化閱讀時代,人們一天內接觸的訊息、內容閱讀的廣度,可能是電腦與網站時代的十倍、甚至百倍,臉書不就是主宰你我每一分每一秒最好的例子?當台灣人一天滑臉書的APP兩到三小時,而大陸人黏在微信上的時間,有過之而無不及。
15年前的入口網站、10年前的部落格時代,人們習慣透過電腦點擊連結取得內容,6、7年前的Plurk乃至於現在的臉書,其實他們才是最大的媒體,贏得了最多的用戶使用時間。被排擠的傳統媒體,或者是現在不得不透過臉書導引流量的新媒體來說,其實都只是「內容提供者」而已。
上個月我到北京,與前雅虎中國研究院院長、一點資訊創辦人鄭朝暉聊到,如果有朝一日,臉書進入中國,會創造什麼樣的改變?
我們看到臉書創辦人馬克在天安門慢跑、在清華大學全中文演講,還請習近平為他的新生女兒取中文名字,看得出來臉書有多希望在中國市場突圍。馬克與直屬習近平的中國網路產業大總管、中央網信辦主任魯煒,公開與私底下的會面也多到數不清了。
只不過,相較於微信,臉書的「內容」威力更為強大。這也是習大大與魯煒不敢放手的地方。最簡單的想像是,如果將來有一天,13億中國人都跟2300萬台灣人一樣,在臉書上閱讀新聞資訊內容,而臉書成為最大的媒體渠道與廣告投放平台時,沒人能夠預期最終結果。
台灣從九合一到總統立委選舉,所有參選人與選民都感受到臉書的影響力。相較於政治人物都有粉絲專頁長期與民眾溝通,各級政府機關透過粉絲專頁宣傳政令的其實不算多。比起陝西台辦,乃至於大陸各個政府單位,台灣政府理解移動新媒體的想法與作法,實在是大大落後了。
仔細觀察大陸五花八門的微信帳號,可以簡單歸納為移動化、年輕化、社群化三大要點。
因為同一篇文章,印在報紙上被讀者看到,或者透過臉書被用戶接收,從標題、配圖、文字,都要重新解構再包裝,以達到最大、最廣的傳播效益。舉例來說,報紙文章的標題通常是10個字左右,但臉書文章標題可能是20個字以上最理想,編輯們的工作準則就要改變。
雖然「殺人標題」很惱人,但是如果報紙文章原封不動的搬上網路,以及臉書與微信平台時,點擊與用戶分享的效果肯定有限。
我一直認為,台灣有這麼多好的文化資產,包括流行音樂、電影、紀錄片、新聞、書籍出版………但這些優質內容卻始終沒有更移動、更年輕、更社群,這也難怪台灣內容產業始終苦哈哈,而不懂得擁抱新媒體的政府,與臉書世代始終有著最遙遠的距離。
延伸閱讀:
網曝總局禁炒《太後》 勿請《上癮》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