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學測的人3月8號就要申請報名了,也就是說,再一個月不到你可能會做出影響一生的決定。大學是義務教育的終點、職涯的起點,「傳說中的」大學學涯對社會新鮮人來說只是站穩腳跟的基礎,問題是你在未來四年想站在什麼基礎上呢?
選興趣還是前途?
的確有一些學科比較難找工作,台灣最常戰的學系之爭就是文理組的就業待遇。然而,現在社會瞬息萬變,當紅的領域快速飽和的例子所在多有,比如電機與生物,如果煩惱自己喜歡的科系以後出社會工作機會少,競爭激烈;那當紅的科系未來如果飽和了,僧多粥少,仍會面臨相同的問題。
俗話說,看一個科系的前途要看七年後,問題是誰能看準七年後的社會需求呢?以往社工系是乏人問津的科系,但社會景氣變差後,出社會保證有工作的社工系反而大紅,加上人口老化、長照政策的需求,社工系將來若與之結合會成為更穩妥的科系選擇。再比如說,現在理工科比文組拿翹,可是未來人工智慧成熟後,恐怕大部份工業領域的工作都會被取代,反而是文學、藝術創作的人才比較能夠免於第四代工業革命的選汰。
(圖片取自flickr)
大學四年是專精技能與學識的黃金時期,最好選自己有興趣的科系,好好地鑽研。而且大學也是發展自己第二專長(旁聽、輔修或雙修)、磨練自己工作歷練(半工半讀、擔任社團幹部)的成長期,在這段期間會比較知道自己能與社會接軌的能耐與方向。
其實科系所學未必未來會有所用,事實上大部份的學生都沒有這份幸運,但只要能夠讓自己在社會中安身立命,大學四年用來發展自己興趣與學養也不算冤。何況人生難測,現在的岔路可能是未來的捷徑。台灣流通業教父徐重仁曾說,「對的路要到後來才知道是對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每個人生分岔點上慎選你的路」。
更深入地說
大多數的台灣學生沒有在國高中時探索自己的志向,曾有知名補教老師指出,在校期間對未來選填校系做好準備的人大概只有1%。也因此,每年填志願時都有很多學生為此苦惱。遇到這種情況,與其勉強拼湊出「未來志向」,不如實際一點,用「刪去法」選擇科系。拿到成績後,找出自己有機會上的科系,然後去校系網站查大一、大二的必修課程,如果發現自己沒興趣的必修課程超過每學期必修學分的一半以上,不如就放棄吧!除非你真的很想念那個科系,標準可以放寬一點。
除此之外,最好看一下科系介紹與課程。有些科系為了增加招生人數,加開一兩個時下熱門的課程,比如經濟學、生物學,然後科系名稱就能加掛財經或生物兩個字,把不明就裡的學生騙進來。
更仔細一點的話還要查師資,師資比科系知名度還重要。這幾年有些大學標榜國外知名學者教學,為的就是這層考量。每個科系都會列出老師的學歷背景,可以查一下他們的背景與所教授的課程是否相符,若發現很多學歷背景與教授課程不同的情況,最好三思。
(圖片取自flickr)
如果覺得上述這些篩選太麻煩的話,請善用「大學學系探索量表」與「大考中心興趣量表」來幫自己摸索興趣與志向,現在104等人力銀行也有免費的興趣分析,幫助大家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科系。
教學環境也有差
因為出生人口降低,招生不易,現在很多學校有小班教學,不像以往動輒四、五十人以上的大班制。如果看到小班制的學校可以予以加分。小班制一來教學環境會比較好,二來跟老師互動、親近的機會多,這對未來的學涯甚至職涯都有幫助。另外,可以去網路探聽一下學系的教學風氣,有些大學或科系的學風鬆散,如果自己是容易被別人影響的個性,最好避免。1111等人力銀行已推出各個學系的學生未來就業類別統計,這也可以做為參考。
不要被成見限制
雖然名校光環對未來就業有幫助,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慎選與自己興趣、需求最相符的科系,比如產學合作,如果能夠讓自己早些進入實做階段,名校光環仍是副選。有些人會說先選校再選系,利用校內轉系考讓自己名校、科系所需雙贏。方法很好,但前提是確定自己能夠在大一時兼顧學分與轉系考的準備,不然都是空談。
(圖片取自pixabay)
有些人拿到高分,其落點可以選到比自己所想讀的科系更好的名校科系,通常大家會勸說選擇更好的,以免「浪費分數」。然而,重點仍是自身所需,而非一個學校/科系的名氣,不然是「浪費自己的未來」。
最後須注意的是學校的腹地。有些學校地處偏僻,或是某些科系設置於處地偏僻的分部,如果你對此十分介意,在選科系時最好查一下科系所在地址。地處偏僻的學校或分部,其社團活動、與外校的交流乃至於打工機會可能都會嚴重限縮,而這些對某些人來說是很重要的成長養份,值得考量。畢竟人的成長並非只有上課讀書而已,尤其對大學生來說。
(首圖取自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