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提供一種貨幣的可能性
比特幣凱撒/張詠晴編譯
2019-05-20 11:35

 

信用貨幣的價值並不是建立在信用之上,信用本身是一種國家經濟預期的信心,並不牢靠,幾百年的貨幣國家化,讓人類似乎記不住清楚,使用了幾千年的黃金作為貨幣儲備,許多致力於研究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刻意忽略貨幣,堅持稱貨幣和經濟並不一樣,必須要政府供給,受政府約束,他們不認為國家管制貨幣形同干預自由市場,貨幣的自由市場在他們看來是無法想像,以至於大逆不道。

 

然而中央機構真的能夠管好貨幣體系嗎?並沒有。

 

其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世界版圖產生極大影響,當年強大的奧匈帝國一分為二,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從此出現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作為戰敗國,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要支付巨額的戰爭賠款,約1300億金馬克,面對如此高額的戰爭賠款,德國十分的不情願,於是採取相對極端的方式來償還賠款,那就是發紙幣。

 

1919年,德國全年的貨幣發行量約為500億,到了1923年,德國貨幣發行量達到無以復加的天文數字5兆,物價上漲200億,一美元可以兌換42000億,貨幣連衛生紙都不如。

 

如此規模的通貨膨脹,德國民眾的生活水準和德國的經濟發展可想而知,但是德國寧肯這樣,也不想賠款,這足以說明在德國,在德國人民,對於《凡爾賽條約》痛恨到何種程度。其實,這裡面不得不提到一個德法矛盾的問題。德國和法國是歐洲大陸兩大強國,歷來矛盾衝突不斷,已經結下世仇。一戰德國戰敗,法國為了壓榨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無所不用其極,不惜出兵搶佔魯爾工業區,從此催生出德國民粹主義,為希特勒的崛起提供了豐沃的土壤,引發了第三帝國的誕生,令人聞風喪膽的納粹黨,影響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格局的變化。

 

其二,前蘇聯後期,冷戰後期,由於常年與美國爭霸,國內不合理的偏重工業,令經濟結果發展極為不均衡。後來到了戈巴契夫時代,經濟幾乎走到崩潰的邊緣。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為這種不合理的經濟結構的苦果買單。1991年-1992年,短短一年時間,俄羅斯產生嚴重通貨膨脹,物價水準上漲26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對如此緊張局勢,當時的俄羅斯葉利欽等領導人採取錯誤的做法,不是想辦法去改變經濟結果,盡快恢復生產,而是企圖透過限制物價水平來掩蓋這一事實,這種做法的後果一是導致大規模的排隊,似乎成為當時居民的主要工作;二是黑市猖獗,投機分子謀取了暴利。

 

曾經看到過一個笑話,說是俄羅斯銀行安檢時非常嚴格,據說如果腰帶扣是金屬的都不行,想要進銀行,必須拿掉,結果你會發現,在銀行人民都是用手提著褲子,令人啼笑皆非。

 

從布列敦森林體系的崩潰,貨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元已經確立美元霸主地位,美國不會放棄手中的權杖,同樣的,各國央行更加不會停下手中印鈔的手。並且我相信短期內通貨膨脹不會輕易結束。

 

正如,四十幾年前,羅斯巴德所預言的一樣:人類貨幣體系存在最根本的缺陷,倘若我們不能從基本制度層面來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未來全人類的通貨膨脹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如滾輪裡的老鼠,不斷的奔跑,直到精疲力盡,最後以崩潰為告終。

 

由於印鈔,整個金融市場綁架了實體經濟,以犧牲大部分人的利益,來滿足小部分人的財富膨脹,同時更是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罪魁禍首。

 

比特幣正是應對羅斯巴德提出的問題的一種解決方案,然而並不是最終形態。

 

比特幣通貨緊縮的特性不符合成為理想世界貨幣的條件,只是比美元更適合而已。

 

1971年8月15日,美國單方面公然摧毀布列敦森林體系,人類貨幣體系正式進入毫無約束的美元金本位和浮動匯率,正是金融危機的最根本的源頭,殺傷力之大,甚至連美國都無法控制,如金庸武俠中的七傷拳,一練七傷,七者皆傷,人類在追求短期利益上,從來都是不計較未來的得失。

 

聯準會世界上是現在世界的央行,貨幣政策對全球的影響之大,可謂深遠,而各個國家在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情況下,爭相模仿美元開啟印鈔模式大放水,以此刺激短期經濟的成長完全不顧長期利益。

 

全球浮動匯率動盪,本質上是不斷放大全球貨幣的供應量,推高全球通脹預期,增加經濟金融風險,美國和國家貨幣基金盲目鼓吹浮動匯率,正成為全球金融和貨幣體系的最大威脅。

 

而真實經濟和虛擬經濟嚴重背離的背景下,是建立在脆弱預期之上。眼花撩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值動輒高達幾百億,某一個避險基金管理的資產超過一個小國家經濟總量,顯然,是不科學的,次貸危機的本源正由於此而發生。

 

比特幣正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只有正確認識到比特幣思想哲學,才能明白比特幣的價值是建立在對抗全球通貨膨脹和危機風險的港灣。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比特幣:提供一種貨幣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