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強調國際觀的台灣人 趕快醒吧!
黃俐禎
2015-08-15 11:30

知名出版人陳夏民曾經在UDN專欄指出,在台灣,許多父母總以為孩子學會說英語才是有國際觀,而且是美國腔或是英國腔,如果菲律賓幫傭想教孩子英語,他們說不定還會制止!最近有不少人認定學中文是目前世界的趨勢,所以只要自己會說中文,全世界走透透沒問題。不過,我們期待孩子說出流利的英語,並且因為外國人(尤其是白種人)願意說中文而倍感親切!2014年的金曲獎頒獎典禮上,Jason Mraz飛到來到台灣演出,並且在台上以不甚流利的國語與觀眾們打招呼,台下立刻傳來掌聲與尖叫聲。不過,你知道嗎?街角的東南亞國籍看護們,說不定會用台語和阿公阿嬤聊天喔!我們是否也曾以相同程度的熱情鼓勵他們呢?我們是否會認為這些看護有國際觀?

 

真正的國際觀其實呼應了台灣的「人情味」,那是種「看見對方需求」的學問。在路上,我們不免聽到台灣人對東南亞族群的刻薄言語,我們很難說服自己,台灣人真的如此善良。為甚麼如此在意「待客之道」的民族,能夠如此恣意、自在地說出帶有歧視的字眼?

 

其實台灣人是種族歧視者,且問題相當嚴重。台灣人對這個世界沒有甚麼概念,對於種族也一概不清楚,對「歧視」這個議題一點也不敏感,但我們歧視人起來一點也不手軟。對於種族歧視的不敏感,還有很多社會上的其他問題,還有雖然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卻遲遲無法進化成發展中國家的原因,都是因為台灣社會缺乏「文化智商」的關係。

 

過去我們倡導的國際觀都是很偏狹的國際觀,成功的人、符合既得利益者期待的人,才叫有國際觀,是一種強調競爭的國際觀。不同於以往強調「競爭力」的國際觀或國際化,最近更關注在一個強調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力」與「適應力」的能力,叫「文化智商CQ」(Cultural Quotient)。除了IQ、EQ之外,CQ被視為全球化時代的必備能力。

 

不過,一直到現在,台灣人所說的國際觀或國際化,都是菁英式的國際觀,得要擺出「聯合國態勢」的架子才算數,說標準美式英文、搭飛機到處飛,談論的話題也只能是政治、商業、經濟。但是,回到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就連跟不同文化的人問好、談論天氣、介紹自己的文化、開啟一個輕鬆有延續性的話題都沒辦法。我們的國際觀一直無法走進日常生活,我們一直是文化弱智。

 

會有這樣的結果,其實都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太「無感」了。這個無感是個複合的結果,原因可能為以下幾點:

 

1.以錯誤的觀念用錯誤的方式學習語言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溝通」,但是大多數人學習語言都只是為了考卷上的分數。已經出社會的朋友每每說要加強英文,給自己訂的目標也是多益要考幾分,連出國要唸書的朋友,也是著重在托福的成績上而不是自己的溝通能力上,當然托福成績在現實是很重要的。

 

2.地理位置

 

把地圖攤開來看,台灣無非是東亞的中心樞紐,在交通、文化、經濟上都具有很大的優勢,會講中文、被日本殖民過、既仇韓又哈韓、從東南亞來了很多外勞及新娘,其實是有很多機會的不是嗎?只是當我們提到國際化,通常就是指美國化,或更精確一點來說,只是好萊塢化+矽谷化。如果台灣一開始就認清自己是東亞樞紐,學校規定每個人除了英語,必須再修一個亞洲區的第二外語,讓每個人都變成東亞文化融合體,每一個台灣人就有一個在世界上不可替代的位置了。然而,我們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利用既有優勢,來創造更大優勢!

 

不過,也許地理位置只是一個假議題,真正讓台灣與世界失去連結無感的,還是媒體、歷史與教育的因素。

 

3.失控的媒體

 

台灣媒體報導的原則是,「所有發生在台灣的事都是大事,所有發生在台灣以外的事情都是小事」。每天國際新聞的比例遠遠小於台灣的生活瑣事,而這些國際新聞又有兩個嚴重問題:

 

一、沒有自己的觀點,全部都是從西方主流媒體剪輯過來的美帝思想

 

二、大部分都是老牌節目笑話一籮筐的奇人軼事大蒐集

 

台灣人收視率掛帥、太多新聞台24小時輪播的惡性競爭跟疲勞轟炸,小成本製作、太多新聞台的惡性競爭,沒有自己的駐外記者,如此,媒體的品質會好嗎?

 

但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媒體,台灣人總說要讓世界看見台灣、要走出台灣,但是大部分時候,不是世界遺忘了台灣,而是台灣刻意遺忘了世界。提升國際觀當然不是只靠瞭解新聞、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甚麼事,除了腦內的基本知識外,願意用心去了解,能夠尊重彼此的差異,願意跨出一步互動都很重要。

 

但是,若連基本知識都不具備,要如何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對話?

 

4.教育的方向

 

另一個台灣人對於世界無感的重要原因是「考試導向的升學主義」加上「生活經驗的缺乏」,台灣的教育就是從早到晚一直考試、一直念書,根本沒有機會去嘗試別的東西,自然感覺不到這個世界的脈動。

 

另外,對於世界觀極為重要的歷史、地理、公民與社會的課綱,基本上都是當時國民黨為了正確化國民黨形象和權威所設計的。在這樣的體制教育下,其實跟北韓人民看到的世界差不了多少。

 

說到底,國際觀,其實就是「對世界抱持好奇心與關懷的態度」,無關英語能力也無關乎階級。國際化,就是能和來自世界各國的人,不卑不亢的相處,僅此而已。

 

「如果我要教我的三歲小孩什麼是國際觀呢?」如果地方上的媽媽這樣問道。

 

「國際觀就是你知道世界上有一些跟你膚色、種族不一樣的人,他們也是人,他們也會哭。」

 

 

 

●立即下載KnowingAPP,帶給你移動世代最酷的閱讀體驗

●訂閱Knowing電子報 

●加入Knowing讀者兄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