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那麼多錢維持邦交國數量是為了什麼?
余宗翰
2016-12-21 15:38

聖多美普林西比獅子大開口遭拒後正式與我國斷交,不僅升起台陸外交戰的烽煙,民眾對於金錢外交的敏感神經也被挑起,不斷質疑花那麼多錢維持邦交國意義,而政府對於此類質疑多是支吾其辭,往往以務實外交轉移攻擊火力。然而務實外交也要花錢幫助邦交國建設或提供援助,仍是某種形勢的金錢外交。

 

從金錢外交轉至活路外交

 

台灣自從與美國斷交後,邦交國數量開始崩盤,快速削減,國際上承認中華民國四個字的國家越見稀少,終於使國民黨政府感到緊張,怕沒有邦交國後將沒有人在聯合國會議上幫台灣發聲,一方面也怕沒有任何國家承認中華民國後會使台灣民眾進而質疑國民黨的治權,所以從蔣經國時期金錢外交就開始了。那時台灣經濟處於上升期,有足夠銀彈丟出籌碼,但隨著中國國力日漸強大,金錢外交終於在2000年正式轉向,轉為活路外交,希望推動台灣與邦交國深度依賴的緊密關係。政府持續派出行動醫療團、外交團做基層關係建設,將金錢化為實質的軟硬體援助。活路外交模式從此成為主調,但檯面下的金錢供輸仍時有所聞。

 

陳水扁時期,採取烽火外交,但跟中國硬碰硬的結果是增加3個、丟掉9個邦交國,總數降至23個。馬英九時期採取外交休兵政策,但在執政尾聲仍與重要非洲邦交國甘比亞斷交。

 

(聖多美普林西比 地圖)

 

為何要在意邦交國數量?

 

首先,如果全世界都沒有任何國家承認台灣政權,那台灣主張主權獨立國家是很氣虛的,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孤兒。第二,如前所述,那些邦交國能夠在國際組織中替台灣發聲,多少有些幫助。

 

雖然台灣的邦交國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但仍有一些國家有一定的重要性,比如教廷國、控制巴拿馬地峽的巴拿馬與南美的巴拉圭,是台灣必須維繫關係的重要國家;另外,聖文森、多明尼加等國家與美國有關稅減免與貨運自由化的協定,台灣業者至這些邦交國設廠對台灣經濟的發展也有所幫助。

 

目前台灣剩下的外交國僅21個,大洋洲有吉里巴斯、馬紹爾群島、諾魯共和國、帛琉共和國、索羅門群島、吐瓦魯國;非洲地區有布吉納法索、史瓦濟蘭;歐洲地區僅有羅馬教廷;而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有貝里斯、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聖克里斯多福吉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其中中南美洲的邦交國最多。

 

以台灣的實力,大概頂多維持2,30個邦交國,而在基數如此稀少的情況下,任何一個邦交國都很重要,只要其中一個重要的邦交國斷交,都有可能對其鄰近的邦交國造成影響,尤其是中國在背後猛挖牆腳、威脅選邊站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造成骨牌效應。

 

(所有圖片均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