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產業結構落後,凱撒一定得死?
專欄作家蔡宜兼
2016-05-11 16:38

比較近20年臺灣與美國產業發展脈絡,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產業迭代速度遠高於我國,美國從Win-intel,到網路四巨頭「AGfA」:Apple,Google, Facebook, Amazon,到Elon Musk引發的一連串破壞式創新產業,而我國這幾年的重點產業,或者產業龍頭的面貌幾乎沒有變過。簡單說美國產業發展如果已經迭代四次進入第四代,臺灣可能還維持在初代。

 

產業迭代快速,當然可以快速產生新產業DNA與物種,因應未來經濟發展的變化,這個產業快速迭代的能量,除了健全的經營環境、豐沛的人力與財務資源、源源不絕的創意創新外,還有一個是臺灣產業迭代缺乏的環節,死亡與食腐機制。

 

美國富蘭克林曾說了一句名言:「繳稅與死亡是世上兩件無可避免的事(Nothing is certain but tax and death.)」,產業或企業也跟自然人一樣會面臨生老病死的關頭,問題在於產業老化面臨死亡時,我們選擇為他們插管、裝上葉克膜維持他們不死,成為僵屍產業,僵屍企業?還是讓他們慎始善終,成為滋養下一個產業成長的養分?

 

 

我在訪問企業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曾經是臺灣產業耀眼的明星,隨著時間演進與經濟變化,逐漸失去創新動能,只能靠著行銷手法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高階管理階層更是喪失雄心壯志,只求苟活。

 

這些企業佔據大量的土地、資金、水電等生產要素,鎖住原本應該開疆闢土,傳承產業經驗的高階人才,造成有潛力成長的產業或企業,找不到土地,找不到資金,缺水缺電,缺人才。說穿了這問題很簡單,關鍵在於是否有健康的產業死亡與食腐機制,失去活力或生命力的產業或企業透過死亡與食腐機制釋出資源,恰恰可給下一代的產業或企業成長發展的機會。

 

凱撒一定得死(Caesar Must Die),這樣羅馬才會再站起來。失去活力與生命力的產業一定得死,這樣才會為未來開國產業創造新的契機。

 

推薦閱讀311地震之外《被遺忘的新娘》還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