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發行數位貨幣?其實就是人民幣本尊
肖颯/張詠晴編譯
2019-08-12 16:30

 

題記:數位即生活。

 

今年8月10日,中國央行支付結算司穆副司長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發言,提到:經過五年研究,央行數位貨幣可以說是呼之欲出。消息一出,振奮了數位貨幣業界。

 

未來世界,也許人本身就是數據的載體和呈現,對於財產權的理解,也由物理上實實在在的「佔有」變成了虛擬世界的數據權享有,我們期待數據交互,更便利的時代必將到來。

 

Digital Currency

 

央行法定數位貨幣,簡稱DC,也就是Digital Currency;結合中國數位貨幣的應用場景,還必須提到EP,即 Electronic Payment (電子支付)。

 

中國從2014年開始,正式部署研究發行央行數位貨幣的可能性,為此,中國的密碼學家、科學家、政府組織等都付出了堅韌的努力。據悉,自2018年起,央行數位貨幣研究所開始「966」的快節奏運行,相關系統研發進行中,數位貨幣的「國家隊」呼之欲出。

 

面臨「高併發」挑戰

 

諸位女性讀者,還記得咱們去年雙十一時候的瘋狂嗎?據測算,當時網聯的交易峰值達到每秒92771筆交易,對比比特幣、以太坊每秒7筆-20筆不等的現實(臉書擔綱主角的Libra,每秒也就1000筆交易)。

 

中國數位貨幣如果採取傳統區塊鏈單一架構,可以想像是無法滿足「零售級」M0的交易需求。

 

因此,我們發現DC\\EP採取的是雙層營運體系:央行不直接向社會公眾發放數位貨幣,而是由央行把數位貨幣,兌付給各個商業銀行或其他合法營運結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社會公眾供其使用。

 

由此,我們可以判斷一個商業機會,未來各大商業銀行必然將爭奪「數位貨幣二次發行權」,為此他們會採購金融科技服務、網路安全服務、儲存性能提升技術,還會豁出去進行賣力「銷售」以搶佔數位貨幣零售高地。

 

此時,其周邊服務產業將有一波賺錢的機會,請諸位老友注意商機哦。

 

數位貨幣也是「法幣」

 

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將會是另一個課題,由於人的意識往往是落後於社會發展,行動支付現在雖然改變了很多人的支付習慣,但是將手機上裝一個熱錢包,把數位貨幣存入其中,萬一被駭客攻擊了咋辦?誰來管?數位貨幣與物理世界的紙幣一樣,具有「無限」法償性嗎?

 

根據穆副司長的講話內容「為了保證央行數位貨幣不超發,商業機構向央行全額、100%繳納準備金,央行的數位貨幣依然是中央銀行負債,由中央銀行信用擔保...」

 

也就是說,央行發行的數位貨幣並非什麼「穩定幣」,就是人民幣本尊,只不過是數位化的人民幣。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巴比特專欄 | 數字貨幣「中國隊」,將如何改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