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人故意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猴子
2016-02-29 22:55

德國幼稚園沒有年級,所有年齡的都混在一起;德國小學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沒有課,只有課外活動;英語3年級才開始學習;小學4年級畢業,根據老師推薦升學。

 

然而,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不要過早過度開發兒童智力,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1、法律禁止學前教育

 

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原以為在德國只有幼稚園的孩子不允許學習專業知識,後來才發現上小學的孩子也不能學習額外的課程,即使這個孩子的智商超過同齡人。

 

來自科隆的桑德拉寫到:今年我兒子7歲,我向學校老師提出,能否額外教他一些東西,因為他5-6歲的時候就自己在家學會了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簡單的數學計算。老師表示反對並說:您應該讓您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如果說在上學前對孩子非要進行教育的話,那教育的重點只有三個方面:a、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允許暴力、不大聲說話等。b、孩子的動手能力。在幼稚園期間孩子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參與手工製作,讓他們從小就主動做具體的事情。c、保護孩子情感胚胎,培養領導力。

 

2、學前教育破壞想像力

 

與德國相反,亞洲的孩子在幼稚園期間已經把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基本上都學完了。人們有理由擔心,德國的孩子在起跑點上已經輸給了亞洲的孩子。其實,這樣的擔心是多餘的。

 

德國人普遍認為,孩子有自身的成長規律,他們在相應的階段要做相應的事情。表面上,亞洲的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很扎實,但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已經被破壞,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動接受知識而疏於主動思考的習慣。

 

3、殘酷教育

 

德國人認為,孩子長大了早晚要離開父母,自己走出去,與其讓他們面對挫折無助,不如從小培養出面對人生的勇氣。因此,殘酷教育在德國的幼稚教育中成為流行驅勢。

 

幼稚園是一座兩層小樓層。室外有大片的活動場地,草地、沙地、石頭地,卻沒有看到國內常見的塑膠地。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膽子很大,老師們則站在遠處觀察。

 

雖然天氣寒冷,但是在室外玩耍的孩子卻看不到穿棉衣或防寒服,頂多穿一件羽絨衣。陪同我的雅娜老師解釋說:幼兒應該比大人少穿點衣服。他們精力旺盛,活動量大容易出汗,穿多了反而容易感冒。

 

4、從不強迫孩子

 

老師說:德國人從來不餵孩子吃飯,如果孩子餓了,自己會主動吃。蘇珊娜博士說:孩子不會做的事,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以言語或者行為上的鼓勵和暗示,大人不要強迫他們做什麼,因為那樣可能會抑制孩子獨立行為的發展,幫他完成某些事,日後他就只會做那些別人做過的事,而缺乏創造性。

 

5、大人向孩子認錯

 

家長必須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以孩子儘量多的愛而不是寵溺,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長要常把對不起、請原諒和謝謝之類的詞掛在嘴邊。

 

由於得到父母的愛護和尊重,德國的小孩從小就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並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購買什麼樣的家用電器、汽車,如何佈置房間、處理家務等,孩子都可以以小主人的身份父母一起商討,父母願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充分肯定孩子正確的想法和行為。

 

6、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

 

德國人把孩子看成一粒種子,他們需要自然的生長環境,不可過於控制,給孩子留下儘量多的自由發展空間。比如,抱孩子時孩子的臉朝外,眼睛和大人的視野基本一樣,小手小腿可以自由地活動,全身能充分地與陽光和空氣接觸,有利於他們適應自然環境,茁壯成長。

 

作者:猴子
本文由合作媒體-中國經理人分享授權刊出,原文來自於露營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