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H之後ETH也將進行分叉,但分叉真的是壞事嗎?
天機閣/張詠晴編譯
2018-12-17 15:15

 

2018年12月7日,ETH開發團隊在核心開發者會議上達成一致,君士坦丁堡升級將在區塊高度7,080,000時進行,用戶可自行選擇是否更改代碼,升級區塊鏈。若選擇升級區塊鏈,則只要塊被挖掘,更新就會生效。

 

根據ETH開發人員Afri Schoeden的說法,該區塊預計會在2019年1月16日被挖出。BCH分叉大戰激戰正酣,兩大礦工集團也是水火不容,如今,ETH又要「分叉」?區塊鏈產業真的遇到了危機嗎?社群的共識崩潰了嗎?投資者還有信心嗎?

 

分歧是絕對的,共識是相對的

 

下表總結了BTC、BCH、ETH不同階段硬分叉的基本情況:

 

表1

表1 BTC、BCH、ETH硬分叉基本情況情況

 

加密貨幣的發展,總離不開分叉這個話題,我們不禁反思,分叉到底是加密貨幣設計的先天缺陷?還是社群治理的不足?還是說有一小撮分裂份子在有意地破壞社群的共識?或者從根本上說,加密貨幣的共識就是脆弱不堪的。

 

分叉真的是壞事嗎?共識真的就在一次一次的分叉中消失殆盡了嗎?

 

加密貨幣的共識機制是整個社群的靈魂,從最早的POW、到後來的POS、DPOS、PBFT,仍在不斷演化,POW有去中心化和安全等優點以及能源消耗大、算力壟斷等不足,POS以及DPOS效率更高、沒有能源消耗等優點以及中心化程度高、容易形成財閥統治等不足。

 

目前暫無成熟的共識機制能夠得到廣泛認可,也沒有成熟的公鏈能夠大範圍應用到各產業發展。因此分叉是特定共識機制下的產物,也是技術更新迭代的正常過程,不同的共識機制以及每次分叉,都伴隨著共識的重塑與異化。

 

共識即共同的認識,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或者社群,不同人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均不同,加密貨幣社群的所謂共識,即一個社群在某一發展階段,對該幣形成一致的發展合力,共識主要在技術方案的迭代、礦工挖礦、鏈上治理等過程中體現。

 

區塊鏈技術還處於非常早期階段,從發展理念到基礎建設均在快速的迭代,從業人員的認知也在不斷演化,因此共識在時間和空間上均有一定的界限。

 

BTC曾在2013年和2015年均發生過硬分叉,前一次是因為區塊格式在不同節點上產生分歧,後一次是因為對交易格式在不同節點上產生分歧。

 

分歧是由技術迭代產生的,但是在礦工群體的利益權衡下,最終選擇了一條鏈,並形成了新的共識。之後發生的BTC硬分叉產生BTC和BCH,是因為不同礦工群體就是否對區塊進行擴容產生分歧。可以看到分叉並沒有結束BTC的生命,相反分叉後迎來了之後產業的爆發式發展。

 

從上述事件我們可以看到,BTC固然設計精美,但應用場景非常有限,隨著BTC或者區塊鏈技術逐漸從小眾的「極客圈」走向大眾,進而為產業服務,技術的更新迭代在所難免,而社群持有不同發展理念或者利益訴求的群體,逐漸從原始的那個大一統的共識逐漸剝離出,進而產生新的共識。

 

不管是BTC分叉成BTC和BCH,還是BCH分叉成BCH和BSV,筆者認為,共識不存在「分裂」,因為共識本身是動態發展的。我們所崇尚的共識不應該是大一統的、一層不變的「原教旨」,而是能夠適應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滿足就業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需求的動態的共識。如果舊的共識已經不能滿足技術的發展需要,那麼所謂的共識「分裂」不過是正常的蛻變,技術的新陳代謝。

 

图1

圖1 BTC、BCH、ETH分叉流程示意圖

 

再將共識上升到一個層面,大到貿易戰這種國際矛盾,小到企業之間的合作競爭,人類社會處處體現著共識,也時刻處在共識「破裂」與重塑的過程。邱吉爾借帕麥斯頓首相名言「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形容國家關係,道出了國際社會的共識不過是利益演變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已。

 

本文為巴比特資訊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全面解析即將到來的ETH硬分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