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昌:台灣廟宇的轉型正義
財訊
2016-04-06 18:25

廟宇已成台灣在華人世界的最大文化特色。中國大陸的廟宇,現在都是文革的劫後觀光樣板。東南亞華人漸漸融入當地文化之後,也是「遺址」成分居多。只有台灣廟宇依然與地方居民的心靈緊密結合,成為民眾信仰與集會結社中心。君不見,小英選戰自故鄉屏東楓港德隆宮出發,每年各地的媽祖遶境盛況也有增無減。而對岸也見獵心喜,以各種「台灣廟宇回祖廟」的名義,籠絡台民。

 

而台灣廟宇本身還背負台灣史。例如三太子廟與玄天上帝廟,在中國大陸幾乎找不到。因為三太子廟可說是鄭成功本人孤臣孽子情懷的反射,故成為當年鄭氏部眾的特殊信仰,如今更昇華為「台客」表徵。而玄天上帝廟則是明朝國廟,所以鄭成功特別重視,現在依然遍布全台。反之,中國大陸的玄天上帝廟早已被清兵摧毀,可能是因施琅心存一念,沒有趕盡殺絕,但可能也因此玄天上帝被貶為屠夫出身。最近走訪東部,更發現花東廟宇可說是花東開拓史的里程碑。

 

角色混淆,對不起開台英雄

 

台灣因為廟宇與民眾緊密結合,儘管政權有輪替,但台灣的廟宇文化歷久彌新,不被輪替。日本治台五十年,廣設神社,但台民的信仰不移;日本人雖成功讓台灣現代化,惟宗教與信仰船過水無痕。

 

但台灣廟宇有一個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嚴苛問題,台民對神明的信仰無比堅定,對寺廟無比熱忱,但意外的是,寺廟本身對自己所背負的台灣史意涵與台灣史人物的血淚,並未能有深度了解,反而偶有記憶錯亂,扭曲了寺廟或神明的莊嚴意義,令人非常扼腕。

 

例如很有名的台南安平四草大眾廟。我為了寫《福爾摩沙三族記》,自2006年起多次造訪此廟。該廟在1971年建醮大典時,在主神「鎮海元帥」指示之下,在廟旁挖出一甕又一甕的白骨。連荷蘭駐台代表處都深信那是1681年鄭荷戰爭期間的雙方陣亡將士遺骸,故在廟後題了「荷蘭人骨骸塚」。然而,該廟遠自清代就稱為「大眾廟」,而非自1971年才這樣稱呼,這如何解釋?

 

走進廟內,該廟很明顯奉祀的是「鎮海元帥」而非「大眾公」。故我早已為文指出,由於該廟廟址正好在1661年鄭成功登陸台灣之首仗,部將陳澤大破荷軍的北汕尾古戰場,當然值得紀念。而且陳澤其後10多年一直鎮守台灣海防第一線的鹿耳門,因此「鎮海元帥」顯然是指陳澤。而該廟理應為陳澤1675年死後,民眾緬懷其功勳而建廟。沒想到不到10年,1683年東寧覆亡,清廷領台,於是自此不可能再明目張膽說是祭拜明鄭將領陳澤(再說施琅應該認識陳澤)。當時離北汕尾之戰只有23年,民眾理應記憶猶新,知道廟側埋葬有當年陣亡將士遺骸,於是就將廟名(原為「鎮海元帥廟」或「大將廟」?)改稱「大眾廟」。沒想到,後來年代久了,真相湮沒,後世竟然逢迎清廷,生出一個「陳酉,因打敗朱一貴而受賞,......官至『廣西提督』......」,結果廟神竟然由「反清復明」為志的明鄭鎮海大元帥陳澤,變成「平定天地會朱一貴之亂有功」,且不見於正史的清廷游擊小官陳酉。這樣的精神錯亂與角色混淆,太對不起開台英雄的陳澤。

 

「大將廟」或「大眾廟」的廟名事小,但神明被張冠李戴,又抹殺了在台灣史的重要性,這才是無法忍受。所以我要說:「台灣廟宇也需要轉型正義!」

 

應編經費,重新擬正確廟史

 

如何實現寺廟轉型正義?我認為內政部應有專門經費,補助各廟宇邀請學者來慎擬正確廟史。

 

台灣史實常被當朝政權惡意扭曲或抹殺,真正歷史往往隱藏在寺廟中。例如,台南永康地區的「二王廟」,廟史中明述,二王廟之建立,是因為「鄭經在此墜馬而死」(但現在之二王廟已非原址),由此可證明,一般認為鄭經是「荒淫酒色,終至無法排便,腹脹而死」,是清廷抹黑之詞。又如台南的頂太子沙淘宮,1681年為了紀念冤死的大太子鄭克,而非通常之三太子哪吒,民間以「太子廟」掩當朝之鄭克塽耳目。而民間媽祖婆「三媽」也是為了紀念追隨夫君鄭克殉死的陳永華三女。凡此種種,皆需要回復當年真相。

 

另外台灣廟宇近年為了舉辦一些非常態性的社區活動,竟然都在大門口長年搭了棚子,把原來的莊嚴肅穆與金碧輝煌完全掩蓋了,甚至廟名也不見了。而有些廟宇則裝了跑馬燈,俗不可耐,這些對廟宇本身實在是很大的傷害。我們無法想像歐洲的教堂會有類似的作法。廟宇是台灣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一種廟宇門面的「轉型正義」。

 

圖文獲財訊雜誌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