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ar與柯P的五個考驗!
專欄作家黃暐瀚
2016-04-27 14:52

台北市年底將要有「U-Car」了。

 

市長柯文哲希望複製「Youbike」的成功經驗,設計一個「租借汽車,共享上路」的「U-Car」出來。一來可以減少民眾「購買車輛」的意願,二來希望達到「共享、綠能、E化」的目標。

 

目前的想法是,找出100個台北市公有停車場跟住宅區,每處規劃4到6個「專用租借停車格」。未來在這些車位上,將會跟現在大街小巷常常可見的「Youbike」一樣,停放「U-Car」供租借者使用。想借車的人,要先「入會」,登記身分與確認駕照等資格之後,再配合手機APP軟體,租借與歸還。

 

事實上,這種「共享車」的概念,並非台北市的獨創,全世界許多國家,都早已經有這樣的設施。

 

像是北美跟歐洲八個國家有「Car2go」, 一小時租借金新台幣600元;另外法國巴黎也在2011年推出「Autolib」,租用一小時大約要新台幣468元。這兩個「共享車」例子都非常成功,擁有三千輛 Autolib 的巴黎,甚至每日可以租借達到一萬車次,等於是每車每日可以被使用三次以上。研究發現,一輛這種「共享車」,大概就可以替代15輛的自用車。「1比15」如此亮眼的數據,震驚了台北市交通局,也讓柯P決心推動到底。

 

然而,台北並不是巴黎。他山之石,未必攻錯。這次的「U-Car」計畫,潛藏著五大嚴峻考驗。

 

第一、真能降低買車率?

 

台北市寸土寸金,有錢買車的人多,能買的車位卻少。交通局認為就是因為停車位難找,這種不需自備車位的共享車,肯定會大受歡迎。問題是,台北市身為首善之區,捷運公車路網已是全國之冠,真正有需要天天開車上路的人,基本上都有著「大眾捷運系統無法滿足」的因素存在(比如說接送小孩),你要這個族群,天天去與人去排隊「搶車」碰運氣?(甚至能不能順利還車,也要碰運氣)並以此說服他們「可以不買車」?顯然太過樂觀。

 

第二、道路恐怕更塞

 

U-Car目前只有「共享概念」(你先用完,換我用),並沒有「共乘概念」。真的需要「定期用車」的人,恐怕可能還是會買車;反倒是「無力買車」或「不需買車」的人,卻可能因為「U-Car」的出現,反而增加他們單次上路的機會。這麼一來,道路上的車輛只會更多更擁擠,然而市內停車格又因為「U-Car」的出現,被瓜分佔用,造成「路上更塞、車位更少」的窘境。

 

 

第三、完全無法綠能

 

台北市政府所提「國外經驗」,不管是巴黎的 Autolib 或是 Car2go ,都是「綠能電動車」。一來,停放在路邊的時候,就已經是充電狀態,方便隨時使用;二來,綠能車對城市降低排碳量大有幫助,甚至還可以讓民眾在體驗過電動車之後,增加購買電動車的意願,一舉數得。

 

然而,台北的「U-Car」卻是「汽油車」,一樣排碳,一樣空汙,不知所為何來?

 

第四、安全審核困難

 

U-Car跟Youbike一樣,是首次使用前完整登錄,之後就可以憑卡憑APP借車上路。這樣「無人審核」的借車模式,極可能衍生「無照駕車」、「酒駕」以及「無法檢核誰是開車者」的問題。

 

事實上去年六月,台北市曾發生一位14歲少女「無照駕駛E-bike電動機車」,結果卻不慎撞死八旬婦人的意外事件。事後E-bike作業嘎然而止,租車站也已悄悄拆除。未來「U-Car」要是也出現「無照駕駛」、「酒後駕車」、「冒頂開車」、「車禍意外」等情況的時候,汽車不比機車,所可能造成的意外,絕對會是更加嚴重。

 

第五、行車範圍太小

 

正因為計畫中存在著許多可預見的困難,包括新北市、基隆市甚至桃園市,目前都還沒有加入的意願,如果這輛共享車將來只能在「北市借車、北市還車」,這樣的行車範圍,能吸引到多少人潮?令人堪憂。

 

交通局跟柯市長報告,這個計畫同時擁有「共享、綠能、E化」等三大優點,但事實上,除了E化之外,共享與綠能的目標,根本不切實際。市府強調只要大家願意多「共享共乘」,計畫就一定可以成功,但現實上真的願意跟「陌生人」共開一輛車的市民,到底會有多少?

 

難道要市民排隊在租車站前,彼此詢問:「ㄟ,你要去哪裡」?「我去內湖」。「內湖?好巧喔,我也是」,「等等是你開?還是我開」?

 

延伸閱讀:台灣「變天」將至 各國都有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