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結束似乎也有一段時間,大家也都回到學校上課,但是你知道除了校園中下課的霸凌之外,其實課堂上也有一種被默許的霸凌行為!
從小到大,我們在課堂上總是會有分組活動,但是這樣的分組活動卻讓某一群人不知不覺地被排擠,就拿最簡單的畢業旅行分組好了,有著小團體的肯定就是在一組,如果人數超過上限,那麼小團體的幾個人就會再去找第二好的小團體去分組。
這樣的分組行為下總會有幾個落單的同學,如果情況好一點人數差不多,那麼落單的同學就會自己變成一組,情況次差的就會由老師將落單的人塞進其中幾組中,但是最糟的情況就是老師會叫落單的同學上台,請各組「認領」同學,這樣的情形在你們的求學生活中是否遇過呢?
分組霸凌的情形從小開始
分組活動其實從小學就開始,到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都有相關的課程需要,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分的到組,或許有人會說那是那麼人不積極去找尋組別阿,那我想問個問題,有多少人願意將自己放在一個孤立無援的狀態?
根據邱暄皓同學表示,這種情形基本上就是,當一個班級漸漸感情熱絡時候,就會有群體的出現,但這些群體外,總是會有稀稀少少的「邊緣人」。而這些邊緣人,除了自願以外,還有一些人因為與主流群體有差異,而「被迫邊緣化」,這些人平常可能想融入群體,但受限於與常人的不同,而不被群體重視。
今天在人際關係會常常出現「被迫邊緣人」的情形沒錯,但是這並不是個很好的環境,至少對「被迫邊緣人」來說,他們的身心靈所面臨的壓力其實很大,尤其在他們很想進入群體卻不得其入的時候更是如此。
什麼樣的人會遭遇到這樣的情況
與主流群體有差異的人,但是這樣的用詞在大學會比較貼切。如果再回頭到國高中,甚至是國小階段時,那些人的身上可能有體臭、過於肥胖、行為與常人怪異、喜歡的東西不是現在流行的、打扮過於老氣、不喜歡戶外活動、成績很好或很爛......等,簡單來說只要你的狀態跟其他人不一樣,你就是那個「被迫邊緣人」。
但是當學校教育大肆宣導要反霸凌時,是否有去重視到課堂上的無意識霸凌行為,大家信奉著要過群體社會的生活,強迫那些跟群體社會不一樣的人去融入群體中,卻沒有思考到這些人在群體生活中是否得到善待,還是都被大家投以異樣眼光對待。
大學教育底下,這樣情形依舊存在
同一大學中,付的是相同的學費,但是自己分組這件事卻忽略「被迫邊緣人」的存在,造成這些人通常分不到組,進而在他們身心受到不平等對待,或許群體可能並無意傷害「被迫邊緣人」,但在資源及機會的分配上的差異,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傷害。
當分組不成功時,而檢討「被迫邊緣人」前,請先想想自己求學階段是否有成為「被迫邊緣人」的狀態,還是你就是排擠別人同組的人?
延伸閱讀:
圖片來源/ Flickr @ Thomas Ri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