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最關注的可能不是廢除課綱的問題,而是服儀解禁的問題。這項政策的施行引起許多社會的討論,不管是家長方面還是學生方面。當然這樣的討論層面很廣,不管是解禁之後的校園安全、學生之間的貧富差距、家長對於學生的裝扮等等,都有許多人在談論。
不過這項政策的後面可以討論到台灣已經存在以久的家庭教育失衡問題。
當法規公布之後,很多家長開始有些聲音出來,像是「如果穿布偶裝上學怎麼辦?」、「穿四角褲上學怎麼辦?」、「穿比基尼上學怎麼辦?」這樣的聲音都有在網路上流傳,但是從這件事情可以去思考,什麼時候學校的角色變成如此的重要?為什麼家長無法去控管學生的服儀問題呢?
沒有時間與小孩溝通
很多小孩從小到大,放學之後去的地方不是安親班就是補習班,當然去的原因有很多,絕大部分是雙薪家庭,家裡沒有人可以照顧小孩;其次就是成績不如預期的好,送到補習班說不定可以讓成績提升。但是在這樣環境成長的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交流逐漸變少,原因大多是早出晚歸,回到家就已經是快接近就寢時間,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和父母閒聊或溝通。等到假日大家終於可以聚一聚的時候,幾乎都是想說孩子很辛苦,他要什麼就給他,可以說是各種寵溺的行為,久而久之很容易會出現父母無法教育小孩的問題。
也因為父母忙碌,很多原本家庭教育所要教育的禮貌、尊重或是品行等等的基本教育都轉移到學校去,學校老師的職責從單純的授課變成涵蓋家庭教育的職責,這種情形長久下來,很多人都會覺得學校教育應該涵蓋所有的項目,而非單純只有教育而已。當這次政策發布之後,很多家長的聲音或許會讓人覺得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這也間接的帶出家庭教育已經失衡很久的問題,家長可能無法與小孩好好地坐下來溝通,需要依賴學校去教育自家小孩。
無法接受小孩的次文化
另一方面會出現的問題就是家長無法理解小孩的次文化,在青少年時期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接觸到屬於學生的流行、文化等等,事實上有時候家長無法耐心去看待這些次文化,會覺得小孩書都不讀去搞這些東西,但是每個年齡層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化,一味的限制最後也只會遭來小孩的埋怨,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坐下來好好了解他們現在在流行什麼,他們覺得什麼東西很酷,進而去討論把這樣的流行元素帶入學校課堂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不只服儀可以看出貧富差距
至於貧富差距的問題,我想不管穿制服或是穿便服都會在學校很輕易地出現,畢竟還是有家庭負擔不起這些制服費用,可能是拿鄰居小孩或是哥哥姐姐的制服來穿,3年又3年,制服上的使用痕跡其實淺顯易見;若是穿便服上下課,也會知道誰有跟上流行趨勢誰沒有。
事實上同儕之間的相互比較其實一直都在發生,不單單只有制服才能突現這些事情,炫富、家裡的車子、文具、生日送的禮物、手錶、便當還是流行趨勢,只要你想的到都可以拿來比較,如何讓小孩能離開這樣的比較,也只能靠家庭教育的幫助,讓小孩認清現況,而不要去陷入樣樣都比較的漩渦中吧!
延伸閱讀:對不起文化部長鄭麗君,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