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傍晚,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監委員會召集人」許水德宣布了選舉結果,洪秀柱登上主席寶座。這時場外來了一輛掛着「一國兩制救台灣」標語的車子,會議室擠滿了中外媒體,除了李新、陳學聖兩位競選對手一前一後現身致意之外,沒有一位黨政高層到場;現任立委賴士葆稍早到場晃了一下,和記者寒暄兩句,但在洪秀柱現身前就走了。
中央黨部外氣溫冷冽,等著迎接新任「洪主席」的,則是無形的冷漠與嚴峻形勢。
這場主席選舉像是1月總統大選的「同場加映」,代表國民黨參選的朱立倫因敗選辭去主席職務,因而有了這場補選。這場補選投票日在當時「黨高層」的操作下,刻意從2月底往後延了一個月,希望爭取時間築起一道「防洪堤」,但這股「洪潮」洶湧澎湃,夾雜着「還洪秀柱一個公道」的強大訴求,競選時程過半時「黨高層」就心裡有數,誰都擋不住洪秀柱了。
選不贏洪,國民黨大老避戰
回顧選舉過程,當朱立倫宣布下台時,洪秀柱第一個跳出來參選;黨內回顧,去年洪參選總統,提出「一中同表」等敏感的兩岸主張,輿情譁然,那時各地國民黨立委候選人經常跑來黨中央「告狀」,其中還有北部優勢選區的候選人,他們都說「快被拖下水了!」不少人語帶威脅,如果黨中央不處理,「他們也不選了!」藍營人士說,參選的人都盡可能讓選票極大化,沒有人會搞極端,「把支持力量一層一層剝掉!」洪秀柱堅持理念的威力,不顧對國民黨的衝擊,黨內可說是記憶猶新。
洪首先表態參選,黨內議論紛紛亂成一團,十多位中常委公開跑去求見副總統吳敦義,希望吳跳出來參選。說穿了,黨內都很害怕,也很憂慮,萬一洪秀柱真的當上黨主席,「沒有人知道,國民黨會變成怎樣!」結果,吳敦義琢磨了半天,最後決定不選;藍營人士坦言,原因很簡單,「就是選不贏!」私下做了幾個民調,結果都是吳大幅落後洪,其他理由都是假的。
於是,參選基隆市立委落敗的副主席郝龍斌宣布參選,話講得很白,「我與柱柱姊對黨的再起之路,有不一樣看法!」舊有的價值理念固然可貴,但黨要生存,必須「順應新的時代」,郝甚至說,「必須更了解『台灣主體意識』想法的人」。
當時,郝確實是黨內高層共識下共推的「防洪」人選,希望借重郝家在「黃復興黨部」的影響力,分散洪的實力,最終保住黨主席。「黃復興黨部」是國民黨內與地方黨部位階相同的特種黨部,以外省退休軍公教人士組成,意識形態最「統」,但最團結,動員力最強。
黃敏惠的「弱」,讓黨政高層徒呼負負,春節過後沒多久,就知道大勢已去......黃的保守性格除了讓黨內失望,還有很多不滿,選情明明落後,還不打「空軍」追趕,「以為傳統那一套組織動員還有用嗎!」
但就在郝龍斌準備披掛上陣時,登記當天,代理黨主席黃敏惠突然跳出來參選,郝只能黯然宣布退選。「黃進郝退」的過程,牽扯出國民黨內敏感的「省籍神經」;黨內人士透露,因為洪、郝都是外省籍,郝龍斌的父親郝柏村在2014年底地方「九合一」大選期間,曾批評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家族是「日本皇民」;他更公開說過「新黨是正統國民黨」。這樣濃厚的族群對抗意識,讓國民黨「本土派」難以認同。
於是,台中某派系大老四處運作,打算力推新世代立委參選黨主席,結果因為「水煮不開」作罷,最後找上黃敏惠,算是最後關頭沒有選擇的選擇。藍營人士透露,黃敏惠出來「防洪」,背後不只是地方大老的力推,還有府、政、黨高層的共同默契。
然而,黃敏惠的「弱」,讓黨政高層徒呼負負,春節過後沒多久,就知道大勢已去。黃敏惠當過立委、兩屆嘉義市長,2012年一度盛傳「晉升」為馬總統的副手人選,也曾傳出可能入閣,黃的資歷分量形象完整優異,又是「本省籍」所謂的本土派;藍營人士形容,最重要的是,黃行事謹慎聽話,不會爆衝,完全具備「可預測性」,符合黨政高層對於「權力平衡」的期待。
只是,黃真的太過於謹慎保守,根本不善於宣傳和媒體互動。藍營人士透露,黃身邊幕僚的心態,竟還停留在「不上新聞就是好事」的古早時代,對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的約訪,竟然「能推就推」,極力保護黃敏惠,非常忠心。有藍營高層聽聞後怒不可遏,私下又是教訓、又是指點,於是,黃才開始積極在媒體露臉。黃的保守性格除了讓黨內失望,還有很多不滿,選情明明落後,還不打「空軍」追趕,「以為傳統那一套組織動員還有用嗎!」
黨政高層刻意運作,把補選從2月底延到3月下旬,目的就是以時間換取空間,眼看勢已難為,黃敏惠讓黨政高層很早就放棄了。
綠營清算,深藍黨員危機四起
這場主席選舉,洪秀柱拿下56%的選票,「黨高層」屬意的黃敏惠只有33%。為什麼洪秀柱在投票中聲勢強大、無人能擋?
前頭提到的「黃復興黨部」是首要因素:
這群具投票權,又能配合動員出來投票的黨員,極高比例都屬於「具有強烈意識形態的深藍黨員」,32萬多有資格投票的黨員中,軍系的黃復興黨部就有9萬多,將近三分之一。黨務人士分析,過去黨主席投票,黃復興黨部的投票率將近是其他黨員的兩倍,在實際的有效票中,比例逼近驚人的半數。
但也不只是「黃復興」的大力相挺,而是去年遭遇「換柱」,黨政高層聯手「做掉她」,黃復興黨部以外的基層黨員,普遍都認為必須還給她一個「公道」。
先天的結構有利於洪秀柱,其他3位競爭者:黃敏惠、陳學聖、李新,原本一開始的策略都放在「區隔」,盡可能爭取最大社會支持與認同,出現了國民黨內難得的多元聲音:黃敏惠主張不合法黨產一毛都不要;陳學聖以立委身份提案連署,要求政府主動發給達賴喇嘛入境簽證;李新則說,馬英九總統應該下「罪己詔」,把手拿開,不要再當國民黨的「背後靈」。
但無巧不巧,民進黨先有立法委員提議「撤除國父遺像」,接着又磨刀霍霍瞄準國民黨黨產。國民黨的黨員,其實還沒走出慘敗丟掉政權的悲憤,民進黨來勢洶洶的清算,剛好激起基層黨員的危機、憤怒與憤慨,4個參選人來不及描繪改革與團結的主張,全部忙着捍衛國父、捍衛合法黨產,忙着和基層黨員一起宣洩孤臣孽子的悲憤。
民進黨這一陣推波助瀾,把正在補選黨主席的國民黨原本的藍色,變得更深沉了。此時另3位候選人被迫開始講深藍黨員愛聽的話,但要比「深藍」誰能比洪秀柱更「原汁原味」!
在當選記者會上,洪秀柱宣示了「國共平台」、「國共論壇」等機制照舊。但更令相當一部分黨內人士擔憂的,是洪秀柱自己的意識形態及政策幕僚......他們對兩岸關係的主張,在任何機構、任何時間做的民調,都只有5%的認同度。
2016大選後的台灣政局「綠大藍小」,民進黨行政、立法一把抓。洪秀柱領導的國民黨面臨難以迴避的四大挑戰:國民黨與台灣社會主流民意的距離、與中國共產黨的互動、與民進黨的競爭,以及黨中央與國民黨立院黨團主導權之爭。
這四大挑戰事實上環環相扣,彼此牽連。
「洪秀柱路線」令黨內相當一部分人憂慮的關鍵在於:敗選後的國民黨,未來何去何從?面臨的其實是活生生的「路線問題」。經濟政策上,國民黨應該要「向右走」?還是「向左走」?2014、16兩次大選突顯了台灣經濟資源「分配面」出了嚴重問題,青年世代要求以政策工具拉近貧富差距,但國民黨向來的政策路線和支持者的意識形態結構就是「重生產而輕分配」,洪秀柱要不要改正?如何矯正?
更大的問題,其實是洪秀柱的老問題:兩岸關係。在當選記者會上,洪秀柱宣示了「國共平台」、「國共論壇」等機制照舊。但更令相當一部分黨內人士擔憂的,是洪秀柱自己的意識形態及政策幕僚,例如張亞中、謝大寧、王曉波等學者,他們對兩岸關係的主張,在任何機構、任何時間做的民調,都只有5%的認同度。
未來如果這一批人真的進入國民黨黨中央,或者以任何形式享有實質影響力,他們一旦在「國共論壇」或者「洪習會」(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這類場合出現「過統」的言論,勢必要讓國民黨和台灣主流民意漸行漸遠。
決戰2018 藍營不見戰將
洪秀柱這次參選黨主席過程中,眾多的黨政高層、僅剩下35席的現任立委,沒有一個人站在她的身邊。以孤軍奮戰來形容顯得有些弔詭,因為國民黨有投票權的32萬多黨員同志,多數都站在「柱柱姊」這一邊,說孤獨好像對,不孤獨也對;這場補選,剛好切開了國民黨「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之間,意志思維迥異、相互拉扯消耗的矛盾與荒謬圖像。
這也就連結到未來黨中央和立法院黨團,甚至公職參選人的關係。選前的兩個禮拜,黨務人士憂心忡忡,想到2018年九合一選舉,只剩下兩年多,可能難逃再一次的敗選。就拿新北市來說,「戰將」在哪裏?台灣本島,國民黨還能守住幾個縣市?
這或許就是洪秀柱批判的「黨內瀰漫着失敗主義」,但洪秀柱帶來的希望,顯然還不足以消除失敗主義的瀰漫。洪的當選,民進黨方面沒有一片叫好,卻難掩鬆一口氣的興奮,因為洪秀柱帶領的國民黨,民進黨沒有感到絲毫的壓力,這代表着什麼樣的弔詭?
從1988年李登輝接任黨主席以來,28年後的今天,或許他們(指統派團體)才真正感覺到,自己熟悉的國民黨又回來了。
每當一個美好的時代終結,悲憤情緒下的危機意識,往往有一種回到過去找尋夢想與力量的驅力與慣性,這股力量通常遠大於去舊革新的決心。重溫「舊的典範」比較容易,熟悉又美好;開創「新的典範」,很難找到克服不安與恐懼所需要的力量。
對相當一部分國民黨員來說,洪秀柱的當選或許能找到一時的安慰,最終將是距離台灣社會,越來越遠。
洪秀柱當選記者會結束,國民黨中央外頭,突然傳來一陣大喇叭放出的歌聲:「梅花梅花滿天下......」那是「中華愛國同心會」、台灣數一數二的急統團體來「共襄盛舉」。從1988年李登輝接任黨主席以來,28年後的今天,或許他們才真正感覺到,自己熟悉的國民黨又回來了。
本文獲端傳媒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