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心不老!用自信心打敗悲觀情緒
何渝婷
2016-08-25 16:30

(示意圖)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許多老人可能因為身體病痛或是心理壓力而慢慢把自己封鎖,不再願意出去走走,和人社交,甚至覺得自己是家人或社會的負擔,這也導致了老人「漸進式自殺」,傾向自暴自棄,不願意做檢查,也不願意接受治療,慢慢讓自己走向死亡。

 

這其實是很多人都不樂見的,但也無從下手帶他們走出來,根據國民健康署104年「健康行為危險因子監測調查」發現15到64歲的民眾,約有8成認同老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2成8的民眾同意老人是體弱多病,其實整體而言大約7到8成的民眾對長者是有正向的看法,社會中親老敬老的氛圍也相當高。

 

不過65歲以上的老人有近4成認為老人家是家庭或社會的負擔,超過5成認為老人體弱多病,比青壯年族群更來得悲觀,也顯得較沒自信。

 

65歲以上的長者,因為年齡增加、身體功能下降,對自己的自信也跟著降低,認為自己能力已經不如以往,需要靠別人的幫助,長久下來就會認為自己是負擔,如果這樣的情緒沒有被發現或是沒有被導正,很容易造成厭世。

 

高齡化是全球趨勢,台灣甚至會進入「超高齡社會」,不論是長期照護或是老人陪伴都是未來人類必須面臨的課題,家裡有老人的家庭最好多多注意居家的安全環境,最重要的仍然是「陪伴」,不要讓老人覺得孤單或是沒人理解他,心態也就自然會比較活躍有自信。

 

(圖取自Pixabay)

 

延伸閱讀:長期照護釀悲劇,該如何幫他們找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