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師徒制」 造就青年低失業率
呂姿穎
2015-08-23 09:38

國內大學紛紛為了兼任助理納勞健保的新措施,一個頭兩個大。其中臺灣師範大學最新推出「師徒制」,號稱仿效德國的教育體系,把學生視為受訓者,定期繳交學習紀錄,再由教師評量學習表現。但德國的師徒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德國在學生準備進入高中階段時,就會有初步的學校分流,讓學生進入三大類的學校,分別為以學科為主的文理中學,或者進入全日制的職業學校,最後還有一種是二元制的職業學校。

 

其中後兩者都是以職業類科為主,差別在於前者會再多一些職業的學術理論,而後者則是以職場學習為主,學校學習為輔。但三種學校之間是可以自由讓學生進行轉換,並非如同台灣一樣,一旦選擇了之後就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德國聞名世界的師徒制,便是在後兩者職業類別的學校中發展起來的。主要會由企業與學校簽訂合約,接著學生會有幾天在學校學習理論,幾天在工廠跟著老經驗的師傅學習更多的實務技能與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印證自己的學校的學習成果。

 

這項制度的好處在於,學生在畢業之後,因為有持續在業界實習的經驗,不容易出現產學之間的斷層;企業會因為使用自己的資源栽培學生,讓學生在學到最多實務經驗與技術的同時,也會思考留在企業工作的可能性,如此達到產學合一的地步,才是德國師徒制的真正精髓。

 

這樣的制度,被視為擊敗德國青年失業率的最大武器。德國的社會擁有職業的工人與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一樣高,每個孩子從小就在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想做什麼。當一個社會集體願意給予每個職業類別的人平等尊重,才能讓這個社會的孩子真正自由的選擇,而不是被高低貴賤的職業價值觀左右。

 

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