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長城只是消極守禦 xa0它有更大的意義
余宗翰
2016-12-25 14:05

建造長城是件非常勞民傷財的事,而且建成之後也不能保證永久地維護民安,不讓外族入侵,看似很不划算,所以有人說長城是個消極、又沒什麼作用的建築。事實上長城在歷史發揮很大的保衛作用,只要中原王朝有能力固守長城,外族想要大舉入侵幾乎不可能;以滿清來說,在明朝內外交迫的局勢下,只要還有一個勁旅守住長城,全盛時期的滿洲兵也難以進逼,最後還得騙吳三桂開門讓他們入關才得以滅掉明朝(嚴格來說是李自成政權)。

 

長城是對付游牧民族的利器

 

我們現在在旅遊網上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明代修建的,被稱作明長城,因而很多人以為長城本該如此巍峨寬厚,也才足以防禦外族入侵。事實上,在明朝以前的長城很多看起來是薄弱防禦牆體,讓人看了很沒安全感,覺得很容易被突破。

 

固然長城理想上來講不該被突破,但其整體意義並不在於滴水不漏,而是防止遊牧民族縱馬隨意出入中原。遊牧民族可怕之處在於騎兵,只要一離開馬匹,人數居絕對劣勢的遊牧民族再強也打不過廣土眾民的中國,而長城的主作用就是把他們的騎兵擋住。

 

即便遊牧民族可以打出一個突破口讓騎兵南下,但突破口是有限的,古代沒有現代那麼威猛的大炮,要快速毁掉長城根本不可能。在突破口有限的情況下就能讓中原兵力有效防堵,只要把那個突破口堵住,入侵的騎兵就如同甕中之鱉,等著被消滅。所以只要有長城,北方遊牧民族也不太敢大舉入侵,因為賭注太大,遊牧民族人少、中原人多,要入關傾覆中原王朝需要高比例的軍事主力,而若侵入長城以內卻被長城堵在關內「回不去了」,那將是毁滅性的打擊,不須要中原王朝主動報復,其他的遊牧民族自會落井下石,攻打入侵失敗的民族,爭取北方大漠新盟主的地位。也就是說,長城的消極守禦同時也是積極的心理扼阻,讓北方強大的騎兵政權不敢生出太大的野心。

 

長城的防守致成積極的佔領

 

中原風土養的馬匹比不上大漠良馬,而中原人也不如遊牧民族悍勇,所以要永久地固守北方土地非得長城的守禦不可。因而長城是中原王朝進攻的方陣,把佔領的地盤用長城或衛城鞏固,這樣遊牧騎兵將無法發揮來去如風、快速毁滅中原以步兵為主的軍隊之侵略性。

 

只是說,因為北方大漠太大、生產力低,所以長城的蠶食作用不可能無限擴張,就算能廓清整個大漠,也不可能建造長城來守禦,工事上難以辦到,軍事上的固守也困難。

 

 

長城的高效防守

 

長城的守備不是只有高大的牆體而已,還有烽燧系統可以快速將警訊傳至其他軍區與中央,快速動員中原兵力去防堵外敵入侵。而長城上的道路就如高速公路一樣可以快速集結兵力,移防十分方便,反觀長城外的外敵如果要轉換陣地可能就要繞過各種高低起伏的地形,既累又花時間。

 

在長城之外還有衛城幫忙拱衛,互為犄角,當外敵要進攻長城關口時必得撥出部份兵力對付衛城的兵員,不然就會腹背受敵。要攻擊長城並非只要費心思攻打城體而已,還有很多因素要考慮進去。如果貿然攻打一處能夠快速集結兵員的關隘,那也只是白費力氣與士兵性命而已。

 

所以中國政權喜歡勞民傷財地建造長城自有他的道理,試想如果你是遊牧民族首領,面對一個完全沒有長城設防的中國,與一個有明長城防備的中國,你要制定軍事計劃其困難度會有多大的差別?

 

(所有圖片均取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