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分手吧!那些年的低毛利產品~
專欄作家蔡宜兼
2016-04-23 11:19

臺灣產業升級轉型最需要的三個關鍵因素是:人才、研發、品牌。這三個關鍵因素表現在財報上,就是薪資費用、研發費用及行銷費用。這三個費用金額與比例高低,就是企業是否走向升級轉型最簡單的判斷指標。但這個指標有一個天花板,就是毛利率。

 

臺灣引以為傲的電子代工產業,雖然毛利不高,但過去因為產業政策與法令支持,例如在研究發展部分有促產條例的支持,在人才部分有員工分紅配股的支持,在品牌部分有各項補助措施,所以還能與競爭國家比肩齊步。但這些配套的措施因國際接軌(員工分紅費用化)、促產落日(創投稅賦優惠停止、研發投抵門檻提高)等事由,逐漸歸於沈寂。臺灣產業過度集中於低毛利產品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簡單說,3-4%低毛利產品的產業,即便將毛利的1/3提撥出來改善員工薪資、致力研發、發展品牌,充其量也不過就是整體銷售額的1%,如果銷售額非常大從絕對數字來看可能非常驚人,但是這種作法除了一定會面臨股東的挑戰外、另一方面長期而言,如果遇到銷售額更大的競爭者(如紅色供應鏈),或者高毛利的競爭者(如崛起的品牌商)相關作法勢必難以為繼。

 

對比起來,某種程度就可以說明目前薪資停滯不前、外銷競爭力落後、自有品牌發展不易,但是大型企業老闆財富成長驚人的奇怪現象。這些病症看起來令人心驚,但其實解決問題的方向也不難,就是把資源配置調整到高毛利的產品或服務。這些高毛利的產品或服務在哪裡?那更簡單,機能布產業、機器人產業、電動車產業、精密機械、AR/VR、雲端計畫、大數據、美好生活產業、攻擊型農業、循環經濟、FinTech等等這些高含金量、高成長性產業到處都是。

 

這種高毛利的企業難尋嗎?今年到目前為止訪問的69家企業代表多半都是毛利率超過4成,甚至達到7成以上的企業。臺灣產業絕對不缺高毛利高含金量的企業。唯一缺是的跟低毛利產品說分手的勇氣與決心。

 

延伸閱讀:帶著正能量飛行追夢:空姐報報Emily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