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真的真的好難!一定要廢校嗎?
李怡欣
2015-08-23 15:04

近年來廢校事件不斷,教育部表示小校整併屬於縣市政府權責,縣市政府參考人數、特殊性以及地區三個指標,經過一定程序進行評估過後才會施行廢校。在少子化的趨勢之下,加上地方政府對於人力與財政成本的考量,廢校政策並非不可討論與執行,但是面對這樣的趨勢,偏鄉學校真的只有坐以待斃,面臨小校裁併的宿命嗎?

  

2006年,陳清圳校長剛踏入雲林華南國小校園時,華南國小學生人數低於三十人,是雲林縣第一波裁併名單,幾年之後,華南國小搖身一變,成為教育部特色學校,學生人數成長三倍之多,陳清圳校長額外創辦了樟湖人文生態國民中小學。偏鄉學校有著什麼樣的潛力,能吸引非本地家長願意送孩子來這裡上課?

 

 

地方性,讓孩子成為社區改造的主體

 

偏鄉除了上述的教育問題以外,還有人口老化、產業結構等問題,在構想課程活化的過程中,陳校長出的紀錄片這個作業,讓學生透過訪談與觀察發現當地產業的困境,而後思考方案、到成功協助當地老農提升利潤。若課程設計與社區營造有所連結,學生將是社區改造的新希望,反之,廢校則有可能讓人口外流更加嚴重,因而失去生氣。

 

都市沒有的生活方式,將學習與生活連結

 

都市擁有充足的教育經費,為了讓孩子經由學習更具競爭力,家長競相將孩子送往都市求學。然而,偏鄉的特別在於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偏鄉的孩子更有機會貼近土地。華南國小發展溪流課程以及棲地保育課程,這些課程將生活經驗與學習連結在一起,從體驗出發的教學方式,更能貼近教育的本質。

 

少子化帶來廢校的決策,換個角度而言,反而是思考各校教育價值所在的契機。在小校整併的風潮之下,身為執行者的政府,應對於廢校進行整體性考量,若不得已廢校,則應訂出廢校後的配套措施,身為面臨危機的學校,則應思考學校以及地區的特色為何,從地方以及教育的核心價值出發,找尋偏鄉學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