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業務第一夢想破滅,華為還能追上聯想嗎?
極點商業評論 劉珊珊 / 何渝婷編譯
2021-10-01 15:40

(取自華為官網)

面對沒有退路的消費者業務,華為一度將做大做強的希望,放在了PC產品業務線上。

近日,華為一口氣發表包括平板電腦、商用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等在內的10餘款智慧辦公新品,以進一步加碼PC終端市場。

「華為希望通過對PC產品線的進一步佈局和深挖,彌補手機營收下滑缺失,但從目前來看,華為今年在PC業務上也相當艱難,在上半年掉出了第一梯隊。」一位觀察人士就表示,華為PC產品此前勢頭發展迅猛,其品牌關注度一度躋身業界前列,出貨量去年在中國國內也一度位於前二,僅落後聯想。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手機業務在2021年遭遇斷崖式下滑,掉出第一梯隊,這已為外界所熟知,但對同樣掉出第一梯隊,遭遇缺貨、漲價等困境的PC業務,關注者寥寥。

根據市場權威調研機構Canalys最新發表的數據,2021年Q2中國PC市場,聯想較同期成長31%,以560萬台出貨量佔據40%的市佔率;戴爾較同期成長32%,衝到第二位;惠普、華碩位列第三和第四;華為排在第五位,出貨量僅為50萬台,較同期大降64%。

在全球PC市場,Gartner數據也顯示,2021年上半年聯想依舊穩居全球第一,市佔率為24.1%。排名第二至第六位的,惠普、戴爾、蘋果、Acer、華碩,市佔率分別為20%、17.1%、8.5%、6.1%和6%。Gartner並未單獨列出華為數據,而是用「others」統計了其他所有廠商數據,合計僅佔18.2%。

華為是因為PC大環境不好,導致業務下滑的嗎?顯然不是。Gartner就表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PC市場整體發展態勢不錯,創下自2020年開始追蹤PC市場以來,與同期相比最快的成長速度。

無論下滑原因是什麼,對華為而言都不是好消息。根據AI財經社此前報導,華為消費者業務內部多條產品業務線呈賽馬狀態,均希望在手機缺位之下,藉機提升部門地位。其中,PC業務是華為重點發力產品之一。

對華為而言,這是一個嚴峻的現實考驗:當華為手機銷量掉出第一梯隊時,被重點加碼的PC業務,關注度和出貨量同樣大不如前。那麼,華為PC業務還有希望追上聯想嗎?

PC業務第一夢想破滅?

根據日媒Nikkei此前報導,華為原本計劃在2021年成為全球第五大電腦廠商。如今,這個計劃看上去已不太可能實現。

在PC領域,華為是一個後來者。第一次涉足PC業務,是在2009年4月發表「Mini 3801C」,內置三大業者通訊模塊的定製版小筆電。僅兩年後,這款產品就和惠普、戴爾等其他小筆電一樣,命運走向終結。

小筆電失敗後,華為把重心放在智慧型手機上,並很快取得成功,但華為重返PC紅海夢一直存在。2016年2月,西班牙巴塞隆拿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手機出貨量首次過億的華為,發表了傳聞已久的二合一筆記型電腦MateBook,類似Surface「平板電腦+ 鍵盤」的結合,正式跨界進入PC領域。

在2015年Q4,全球PC出貨量較同期減少10.6%,降至2008年以來最低點。當時,很多人對華為的這一決定感到困惑。幾年後,華為PC與平板產品線總裁王銀鋒如此解釋,華為消費者業務在手機、可穿戴以及智慧家居等領域取得了突破,進入PC產業能夠使華為端產品形成體驗上的互補。

在競爭日漸激烈的手機市場下,華為的確需要一款「跨領域」產品來奠定華為生態。對華為而言,佈局PC業務的「野心」顯然不止如此。

「華為遲早要做到PC領域的第一。」前華為消費者業務集團CEO余承東,多次在不同場合立下這樣的KPI,或多或少指向了不僅要在手機領域幹掉所有對手,還要在PC領域超過聯想的目標。

在2016年,這些高調言論並未讓華為產品在死水微瀾的PC池塘,掀起太大浪花。儘管「二合一」是當時傳統PC廠商與新興消費電子爭奪重地,但由於未能給用戶提供良好辦公體驗,以及難敵微軟、聯想等強大競爭對手,MateBook初代無論是銷量還是口碑,都未獲成功。

此後,華為重新調整了戰略。2017年,在高薪挖來台灣地區PC管理和技術人才後,華為將MateBook研發重心轉到了傳統筆記型電腦領域,並先後推出了MateBook X系列、MateBook系列等多款PC產品,向輕薄筆記型電腦領域發力。

2018年,「全場景戰略」成為華為硬體生態核心,PC業務成為入口終端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年,華為PC業務終於「嶄露頭角」。余承東對其描述為:「PC業務規模較同期成長近4倍」,可見其成長勢頭。

「我們的對手太弱了。現在華為PC剛開始試水,未來發力後競爭力會更強。」2019年4月,余承東在P30系列發表會後再次開砲:「華為PC的口碑已經超越傳統PC廠商,位居第一。」

從2019年5月15日開始,華為開始歷經多輪美國制裁。外部形勢急轉直下,華為PC業務仍繼續上漲之勢,並且密集發表了一系列新品,高端、中端和入門級產品陸續鋪齊,進一步完善了PC產品矩陣,當年華為PC發貨量較同期成長超過200%。

2020年,疫情「黑天鵝」讓被唱衰多年的PC產業迎來新機遇。8月,余承東稱,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顯示,華為在中國筆記型電腦市場佔有率達到16.9%,僅次於聯想,排名第二,已然進入市場第一梯隊。

業界幾乎都是對聯想的一致懷疑:面對來勢洶洶的華為,聯想在中國第一的「寶座」還能坐多久?

按照彼時產業人士分析,聯想市佔率已從33%降至了31%,華為則是迅速從11%成長到16%,一個季度就成長了5%。按照這個節奏,此消彼長下,華為PC業務將在2021年後全面超越聯想,佔市場主導地位。

通過高強度業務投入,很快成為產業領軍者,這在華為其他業務上頻頻得到證明。但在PC業務上,現在看來,這種想法有點太樂觀了。

去年9月15日,三星、台積電、東芝、索尼等企業確認斷供華為,還好英特爾、AMD等廠商未在其列,可以繼續向華為提供CPU晶片。

話雖如此,手機晶片被禁後的影響卻接踵而至,2021上半年,華為PC業務除了推出一兩款新品之外,整體聲量不如以往。同時由於材料、物流等成本持續增加,華為MateBook筆記型電腦生產、出貨成了問題,先是被曝全面漲價,後又幾乎全線缺貨,讓華為PC業務面臨巨大挑戰,不僅去年的優勢被其他廠商一點點蠶食殆盡,與聯想的差距也正越來越大。

仍然缺貨的華為筆記型電腦

那麼,華為最新發表的產品線,能否讓其加快追逐聯想步伐?

華為首先仍需要解決缺貨問題。截至9月30日,在華為商城、京東、天貓等各大官方渠道,9月重磅發表的MateBook 13s 、 MateBook 14s仍處於預約、缺貨狀態。

另外,京東商城華為官方旗艦店也顯示,早已發表的其他MateBook系列筆記型電腦,如MateBook 13、MateBook X 、 MateBook 14 、MateBook X Pro 2021款(部分)、MateBook 16、MateBook D 14等,均處於全面無貨狀態。

在華為線下授權門市,多家門市工作人員也表示,現在不僅華為高端手機缺貨,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設備也嚴重缺貨,很多門市都沒貨。「有的產品甚至一個月沒到過貨。」

這表明,華為短時間內仍很難解決PC產能問題。有業內人士就表示,進入6月下旬以來,全球半導體晶片缺貨情況加劇,顯卡、處理器等硬體均出現強勁漲價勢頭,所以筆記型市場也受到了波及,預計零部件短缺情況會持續一段時間,在2022年之前不會有太大改善。

這一點,不僅是華為,聯想、戴爾、惠普等筆記型電腦廠商的多款主流產品,也處於缺貨狀態,這也從側面證明,華為從第一梯隊掉隊,產能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從產品業務線來看,華為深耕重點是在輕薄型筆電、二合一筆電上面,一直在遊戲型筆電市場未有任何動作,這會限制它的成長。」有PC產業觀察人士表示,遊戲型筆電已成為PC市場中堅力量,華為在榮耀拆分前僅有一款獵人遊戲型筆電支撐,拆分後也沒有相關佈局,相比之下小米已推出了兩代的遊戲型筆電。

根據Gartner數據,2021年上半年筆記型電腦各品類關注度中,遊戲型筆電依然最高,整體達到34.72%,商務型與輕薄型筆電基本持平,分別為22.42%和22.19%,2合1電腦關注度為9.69%。

消費PC市場受阻下,華為把破局希望放在了利潤更豐厚的政企和商用PC市場。根據IDC預測,2021年全年商用PC市場預計較同期成長15.3%,其中Q1成長幅度預計高達72.5%。王銀鋒此前就表示,廣大市場空間充滿著可能性。

去年12月,華為從自己最熟悉的ToB業務出發,發表首款商用桌上型電腦MateStation B515,對政府、企業等機構開放採購。今年9月,華為發表第二款商用桌上型電腦MateStation B520,目前可以在京東直接購買。

「對華為而言,這是余承東口中『1+8+N』的一步,也是傳統PC轉型智慧PC的一步。其優勢是華為有應對政府機構、企業大單採購的豐富經驗。」有觀察人士如此表示,華為作為中國的國產品牌,會一定程度替代戴爾、惠普等產品。

在商用PC市場,華為最大對手仍是聯想,在解決方案、供應鏈整合、渠道、產品佈局上,聯想佔據比較大的優勢。今年4月,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劉軍稱,前三財季聯想中國區大客戶業務PC銷量市佔率為55.5%。其中,企業市場PC市佔率達到60.9%,創下歷史新高值; 教育市場PC銷量也實現了成長,達到了59.1%的市佔率。

另一佈局方向電腦一體機,則不太為外界所看好。雖然華為最近發表了首款一體機「華為MateStation X」,但從雷科技數碼3C組的測評來看,配置不算出彩,如果與目前市面上各大PC廠商推出的頂配一體機比較的話,那就顯得比較平庸了。

更重要的是,一體機由於存在定位不明確的問題,作為PC形態中一個存在多年的種類,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狀態,體量遠遠小於筆記型電腦,許多廠商不願意投入太多資金和資源,沒法將細分市場做大。

華為用什麼去培育鴻蒙生態?

華為在PC市場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是聯想、惠普、戴爾、Acer等傳統PC廠商,還有更多手機廠商。由於手機市場接近成長速度天花板,市場盈利空間有限,為尋找更多新成長點,小米、榮耀、OPPO、vivo、Redmi等手機廠商,將佈局電腦產業當成標配。

小米和華為同年進入PC市場,2020年Q1,小米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為16萬台。小米2021年並未公布出貨數據,但從消費業務業績看,其上半年收入首次超過華為消費者業務。

另外,在與華為體系拆分後,榮耀筆記型電腦成長速度較快。榮耀CEO趙明近日透露,截至2021年7月,榮耀筆記型電腦中國市佔率提升至6.6%,成為今年產業成長速度最快的筆記型電腦品牌。

小米、華為、榮耀們做PC的思路,是在IoT時代讓手機、PC等智慧設備生態協同,這是手機廠商追趕聯想們的信心所在。「手機和電腦消費場景的無縫連接,是手機廠商做電腦的發力點和最大優勢。」艾媒諮詢集團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就如此表示。

在業界,此前融合最深的是蘋果,去年WWDC上,蘋果從晶片到系統深度整合了全家桶,即通過一個ID帳號,將MacOS、iOS、iPadOS徹底打通,以此提高蘋果生態壁壘。

蘋果的「全家桶」,和華為的「超級終端」異曲同工。2016年,華為在推出第一代MateBook時,就同步上線了分享功能,通過一碰傳的交互方式,實現手機、平板、PC等多設備的跨螢幕操作和文件分享,並在2018年推出多螢幕協同,讓電腦、手機、平板的生態融合邁出了第一步。

9月推出MateBook 13s、MateBook 14s時,華為又更進一步,搭載了華為行動應用引擎,也就是可以用華為筆記型電腦安裝手機APP,首次將PC和行動兩大應用程式生態整合到一起。

如果僅止於此,相比蘋果全家桶的豐富生態,華為PC生態仍不夠看。不過,華為還有另一大希望「鴻蒙系統」。

「蘋果是封閉的,鴻蒙則會開放地做,與所有可能的夥伴一起,把鴻蒙生態做成功。相當於說我們又有蘋果的優勢,又有華為的優勢。」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業務總裁王成錄,此前如此表示。

一個業界共識是,受制於產業大環境,中國高端晶片短期內難以實現 「去美國化」。比如早就進入成熟期的PC產業,無論是傳統PC廠商,還是華為、小米等跨界企業,晶片都依賴於英特爾、AMD,操作系統是微軟,GPU是輝達,基本沒有什麼自主權,被很多網友戲稱為「組裝機」,也讓走「貿工技」路線的聯想和其他中國PC廠商,多年來備受質疑。

客觀來看,走「技工貿」路線的華為,雖然堪稱世界上少數集晶片、通訊技術、手機等研發為一體的企業,研發投入、專利多年來一直位居中國企業首位,但在PC業務上,其實也是走的「組裝」路線。

今年5月,華為發表了一款擎雲L410筆記型電腦,其首次搭載海思自主研發的麒麟990處理器,算是目前中國國產化程度最高的一款筆記型電腦。不過,這款面向政企市場的產品,最多只能算華為在自主晶片PC業務上的試水,短期內依然無法擺脫對英特爾和AMD的依賴。

核心技術的依賴,讓所有PC產品在一些核心設計上差別不會太大,創新日益艱難。

在此大背景下,定位為IoT(物聯網)操作系統的鴻蒙,成為華為衝出重圍的重要突破口。王成錄就希望,如果鴻蒙能在接下來讓更多華為用戶留下來,「硬體可能就回來了」,華為消費者業務或可再次崛起。

為此,華為在今年3月發表鴻蒙時定下15%市佔率的「生死線」。華為預計,到2021年底,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設備將達到3億台,其中包含2億台手機,3000萬台Pad、手錶、智慧螢幕、音箱等設備,以及合作夥伴設備等。

彼時,華為內部或許已預計到由於手機晶片被禁,消費者業務已沒有其他退路,做大做強電腦業務成為2021年必然選擇。作為IoT硬體重要入口,PC堪稱手機之外,可以幫助鴻蒙系統實現全場景覆蓋的最好終端。

根據最新消息,鴻蒙操作系統升級用戶數已突破1億,距離預期目標還有不小差距。當手機、PC業務雙雙掉出第一梯隊時,華為又用什麼去培育鴻蒙生態?

本文為界面新聞授權刊登,原文標題為「PC業務第一夢想破滅,華為還能追上聯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