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聯考? 不斷改規則的教育賽局
專欄作家許文龍
2015-12-02 18:06

讓我們來假設有個平行宇宙,在那個平行宇宙裡,最近兩年台北市每月底都會舉辦一場賽跑,每個月的競賽規則都可能變更,下個月的競賽規則會在這個月的月初宣布,唯有一條規則絕對不變:只有名次落在前10%的人有獎賞。

 

於是,如果下個月比的是百米賽跑,各個選手們的教練就會開始鞭策自家選手的爆發力;如果下個月比的20公里長距離跑步,教練們又會訓練選手的耐力;又或許下個月比的是鐵人三項,教練們便會逼選手們學會游泳和騎腳踏車,比賽進行了幾次後,怨聲載道,大家都對規則指指點點,主辦單位也常參考教練們的聲音修改規則,但怎麼改都還是一堆人抱怨,有人抱怨規則妨礙了運動的樂趣,也有人抱怨規則不公平,規則不斷推陳出新,抱怨也從不間斷,教練、選手和主辦單位三方都已疲憊不堪。

 

或許一直沒修改的才是關鍵:只有名次前10%的人有獎賞的規定,與教練們的腦袋。焦慮的教練們腦袋一直打轉著一個問題:要怎麼改才能讓我家選手的名次輕鬆順利地擠進前面10%!?

 

就算只有小學數學程度,也能輕易算出無論規則怎麼改,大多數人都不會如願以償,我們的教改何嘗不是如此。

 

 

  上個月22日首度舉辦的「全國家長會長與部長有約」活動裡,有上百位家長要求恢復聯考制度,教育部的態度是不會走回頭路,這應該讓那些家長失望了,恢復聯考制度好不好見仁見智,但很顯然的,即使教育部真恢復聯考制度,那也又只是「其中一次」的修改規則,還記得,當初聯考制度就是在一堆家長的謾罵聲中廢除的。

 

  教育部可以修改教育政策和制度,但只要改不到家長們的腦袋,類似的戲碼只會不斷的上演,由於家長們堅信只有進入頂尖大學才有好前途,行行出狀元幾淪為不受人理睬的觀念,衝出好成績永遠比什麼快樂學習、適才適所更重要,「我家孩子不能落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多數焦慮家長們的心聲,但不管政策怎麼改,不可能大家都名列前茅進名校,這是結構性的困境,缺乏想像力的家長們因應這困境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把孩子送去補習,補習街和惡補早已成了台灣獨特的文化景象。

 

  這麼看來,可以強逼孩子去補習且不斷對教育部比手畫腳的家長們,儼然是賽局中的隱形主角了,他們不能直接制定教育政策,對教育政策也無直接否決的權力,但他們也參與在賽局中,用他們的方式發揮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吳寶春的故事很勵志,似乎說明行行出狀元是可能的,但如果孩子立志要當麵包師傅,有多少家長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選擇前途?孩子們不斷地惡補,有多少時間去探索自我與志趣?在「全國家長會長與部長有約」的活動裡,教育部長吳思華回覆的其中一個重點是將更重視技職教育,從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經驗上來看,這政策方向似乎是對的。

 

  但還有一個問題:該怎麼改變家長們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