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一下「楊方儒」這名字,不難勾勒出輪廓:老牌財經雜誌記者變身成為行動網路實踐家;兩岸飛了五、六年,最後決定跟別人西進潮流反向,回台灣創業;傳統媒體陷入新聞品質低落、廣告量下滑的愁雲慘霧困境,他對新聞還有一份堅持與夢想⋯⋯,就在各方還在嘗試新媒體的無限可能時,楊方儒的 Knowing 新聞 APP 已經起步,而且在短短半年就交出一張亮麗的成績單,現在還一口氣同時推出紙書與電子書,要將新媒體的傳播力量繼續延伸。
楊方儒深知現在幾乎沒有年輕人翻報紙、也很少有手機用戶特地去媒體官網看新聞,傳統新聞標題也不再被青睞,「上不了臉書的新聞,就是沒有觸及的內容」,那麼到底該如合做新聞?
Knowing 新聞 APP 在 2015 年 4 月網羅九零後編輯,楊方儒招來一群小他一輪新血後就拋出「你們想要訪問誰」的題目;各式各樣的網路名人、大神全都冒出來,洋洋灑灑列出一份百人清單,但是當他一看到這份名單時很傻眼:「好多人我都不認識,我甚至以為超過百萬粉絲的掰掰啾啾是女的!」楊方儒雖尷尬、卻同時蹲低跟著他口中「小朋友們」的腳步,重新認識這些大神們。
答應受訪的七十多位意見領袖的採訪內容除陸續在APP上線,楊方儒也同時推出紙書與電子書,由黃立成、黃益中、王炳忠、周偉航等在網路紅翻天的意見領袖為Knowing出版計畫打響名號,集結成激昂的夢想告白《Be Knowing!破解隱形社群力:政治不暗黑》電子書與《起來!為了更美好的將來》紙書。
明明就說傳統媒體式微、出版業更是雪上加霜,怎麼楊方儒 APP 玩不夠,還到傳統出版業參一腳逆勢操作?
根據他的觀察,台灣人均出版新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而且台灣也有好書店,當全球書店紛紛熄燈時,台灣還可異軍突起開到香港、大陸,「台灣出版是優勢產業,一點也不弱,透過紙書,可以與那些還不熟悉新世代意見領袖們的讀者拉近距離。」
去年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打算角逐苗栗立委補選,反撲勢力隨之而起,最後只好退選;今年因積極投入公共議題、走上街頭,網路人氣銳不可擋火紅的高中教師黃益中,收到時代力量邀約出任不分區立委提名人時,他前一天還答應,隔天立即回絕,理由則是「台灣社會還沒有準備好高中老師擔任不分區立委」。
楊方儒說,不論是陳為廷或是黃益中,都凸顯了一個落差:明明在臉書社群上很有影響力的人物,隨便一句話都幾萬個讚、一聲號招,馬上就能集結一群人,但真的要跨入政治體制時,還有一段磨合過程要走,「因為傳統政治系統的保守勢力仍很強大」。
新世代的網路人氣與實際政治反饋雖有落差,但兩者又有很微妙的關係。楊方儒分析,台灣人每天低頭滑手機 197 分鐘,位居世界第一,而其中使用臉書又佔了大約 150 分鐘,臉書成了台灣手機使用者的主要入口,現在沒有哪個候選人敢放棄這個重要的入口,「誰能在這成為意見領袖,誰就是神!」
楊方儒說,Knowing 邀訪的人物裡,有二十多位是 2016 年立委參選人,網路上的意見領袖人氣即使不一定能轉換成現實環境的支持率,但這些來自各方的第三勢力都有很棒的理念與政策方向,不論最後有多少人當選,他相信這些兩黨之外的新世代聲音,仍可滲透兩大黨的政治菁英們與想法;從這次的參選人來看,台灣政治氣候是可以循著新世代崛起的步伐,獲得漸進式改變。
當初,楊方儒與年輕編輯群們激盪「想採訪誰」時,也可以看出新世代聲音不容易被傳統媒體所看見。
楊方儒說,經歷過多年雜誌訓練,如果要向張忠謀、郭台銘提出專訪邀請,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但如果說要訪問黃益中、爽爽貓或者迷路與米米時,傳統媒體的總編們可能就會反問:「他們是誰?」若媒體與新世代都還有這麼大的代溝,那麼傳統媒體產製的內容,又如何能夠吸引年輕讀者群?
楊方儒直言,我們只是一味批評年輕人不看新聞、不關心公共議題,卻沒著力如何做出新世代想看的內容,同時在新聞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上失守,每天佔滿電視報紙的多數內容是臉書爆料公社、PTT、行車記錄器、YouTube、甚至還跟進內容農場製造的各種假新聞,「這是傳統媒體不長進!」
在中國與香港工作時、先後待過《周末畫報》、《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楊方儒發現,不管老中青,他們的優秀人才已經不踏入傳統媒體,而是參與新媒體或開發行動網路內容。
台灣則相反,傳統媒體即使從廣告營收、傳播速率與議題設定主導權等失守,但優秀的編輯與記者仍往這裡擠,這也導致台灣即使有最好的(手機)硬體、擁有全世界 4G 滲透率最好的網路建置,但在網上優質的內容相對仍然稀少,尤其每個人手機下載的前二十大 APP 中,內容類的只有一個。
大陸每年有幾十家新媒體誕生,台灣平均一年沒幾家,從 2012 年的《有物報告》、2013 年的《關鍵評論網》、2014 年的《風傳媒》,到 2015 年的《報導者》都是非常好的投入與發展方向,但整體來說,嘗試仍然太少。
「我不認為開發新媒體一定要成功,肯定有很多來來去去失敗的例子,但第一步是要嘗試,就跟書裡這些立委候選人一樣,結果不一定當選,但至少能影響兩黨板塊;我們的新媒體內容太少,問題出在我們很少試錯。唯有不斷試錯,才有機會改進,站上新世代的舞台。」
傳統媒體出身的楊方儒,終極關懷仍是「製作出吸引年輕人、優質的新聞內容」,看起來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意,不過,他願意投身新媒體戰局,從不斷「試錯」中理出一條路,這無疑才是新世代最根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