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網友在臉書po文,聲稱「5千讚我就自殺」開出讚數條件,沒想到此文竟然短時間內就破6千讚,這名po文的網友才驚覺事態嚴重,趕緊刪文,並重新貼文道歉「我錯了!」引發爭議。
新型態社交網站所衍生出的問題:自殺前還要po文討讚的心態是什麼?
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朋友?不過,單看這次事件的後續發展,很顯然地,那名網友只是想要藉這樣的文章討讚,而這也是新型態的社交網站所衍生出來的問題之一。這樣的心態其實很好理解,許多聲稱要自殺的人往往並不是真的想自殺,會開出社群網站討讚的方式當作自殺的條件,是因為自殺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很嚴重的事情,這樣的文章更容易受到矚目。
社群網站「讚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在臉書,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朋友抒發情緒的文章。只是,當你按讚的時候,你能確定不會惹禍上身嗎?
或許你覺得那篇文章沒有什麼,按讚的人數也很多,但是這些都不代表這篇文章沒有涉及到法律問題。若以網路霸凌的角度來看,這些讚也許對發文者來說是一種認同,對被害人來說卻是一種傷害,所以「讚數」的增加必須是在正確的文章上,在你按下讚之前你應該仔細想想這篇文章給你的感覺是好還是壞?
人總是愛比較,你的讚數為甚麼總是比我多?那個人為什麼讚數永遠都是個位數?我們總會有些虛榮心、忌妒心,還有人會亂標記好友,造成別人的困擾,甚至還有人會因此徵讚友,加一大堆你根本不認識的人,這些沒意義又妨害社會善良風俗的事,常會因為看似微不足道的讚而發生。
再看看這一次的事件,為什麼我們總是在按讚?
有些人很喜歡按讚,不熟的朋友按讚、熟的朋友也按讚、私底下交情不是很好的人的動態都按讚,喜怒哀樂所有情緒的文章都能夠「讚」,就連這次要求5千個讚就自殺的貼文也不例外。但是,為甚麼我們總是在按讚呢?
在現實中與臉書好友聊天時,有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就是即使在臉書上看到他按了某篇動態消息的讚,他卻不一定清楚知道那篇動態在講甚麼,或是只知道前幾行的內容,寫在較下面的文字他就不知道了。有些朋友也許會坦承「其實我沒有認真看完」,或是「我也忘了你打了甚麼內容欸~就順手滑過去,順便點一下讚囉。」久而久之,我們也對於人家按的讚,從「他應該是有看到我的動態,也知道我動態在談論或紓發甚麼」,轉變成「我也不確定他點讚的意思是甚麼」。
原來,「讚」裡也藏著玄機
承接上一段,既然不是所有的按讚行為都為了「對這篇文章表示讚」,究竟是為甚麼大家仍然要繼續按讚呢?
⚫資訊因素:讓更多人看到此文章
對文章動態表示認同,或想藉由按讚來浮文,使更多人看見此資訊。
⚫情感交流與互動
也就是基於認定對方為好朋友,在臉書上以按讚方式作為彼此情感交流。
⚫利益:累積自己發文時的人氣
1.互利原則
如:累積發文時的人氣。在臉書動態的讚數,普遍被認為是種人氣的表示方式,當讚數越多,通常代表該動態的資訊內容或是發布動態者很受大家歡迎。因此,部分用戶若越是希望自己在發布動態的時候讚數多一點,越會傾向平時多多點擊別人動態的讚,相信自己在下次發布動態時,對方也會給予同等的回報。
2.自我行銷
當用戶點擊某個動態的讚,其用戶的其他臉書好友將會在臉書首頁的右方欄位看見「OOO按了XXX的讚」。若動態在談論事物,如公益活動、國際時事、美食餐廳等,便可藉此行銷自己對於某方面的關心或了解;若動態是單純的心情或社交活動,則可藉此來向其他人炫耀自己與被按讚者之間是有人際關係的。
⚫單純曝光
在被按讚者原本就對按讚者並無反感的前提之下,被按讚者若常常看見按讚者點擊了他動態的讚,自然能強化彼此之間的關係,讓對方對自己有更多好感。
⚫按讚=已讀
部分用戶習慣只要讀過,並未覺得該動態有什麼讓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便會按讚,有點類似習慣性按讚。
別讓珍貴的生命敗給了臉書
臉書把一個真實世界的人際關係複製到網路,一開始是複製,然後就擴大了,比真實的人際關係還要更大。於是,為了要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我們加很多人好友,不管我們認不認識;加了好友還不夠,一定要按讚來提升自己的人氣,最後甚至拿出大絕招,告詔天下:「5千讚我就自殺」,這是什麼道理?難道為了讚,連「自殺」都能當玩笑話?人命什麼時候變得那麼不值了呢?這可是徹徹底底地讓自己的生命敗給了臉書啊!
臉書裡的關係忽遠忽近,有人小心呵護,有人率性而為。套句臉書上的感情狀態選項:就是「一言難盡」。
幫你按讚的不是人脈,會幫你按摩的才是人脈
也許,就如名作家王文華所說:「人際關係不是看臉書的『朋友』人數、按『讚』人數,因為團購時,朋友很多,但發生意外時,來急診室的人卻很少。」現代人經營人脈應該要著重在深度,但是大家卻著重在廣度,「說白了,幫你按讚的不是人脈,會幫你按摩的才是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