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塑膠」入侵!除柔珠這些都得注意
李雅茹
2016-11-06 15:00

相信許多人最近或多或少都聽過「柔珠」對於環境的危害有多嚴重,以及對於人類健康也會有所傷害,但關於「微型塑膠」是什麼?它的存在到底有多少危害?又有哪些是屬於「微型塑膠」我們卻鮮少聽見。

 

「微型塑膠」是什麼?

 

據《環境資訊中心》指出,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簡稱NOAA)定義「微塑膠」是長度低於5mm的塑膠碎片。「微塑膠」的主要來源是因塑膠製品的裂解形成更小的碎片,然而這些顆粒在一般環境中可以存在很久,並且會吸附POPs(註1)。

 

據《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報導,所謂的塑膠微粒,來源可分為從大型塑膠分解而來,以及被生產製造出來。而自1972年有業者添加塑膠柔珠到產品後,從此改變全球化妝品產業。廣告行銷的推波助瀾,更讓小小柔珠,成為人們追求美白柔嫩肌膚的最佳利器。

 

「微型塑膠」的危害

 

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研究發現,有80%以上的地中海塑膠垃圾屬於這樣的微型塑膠。科學家在魚類、鳥類、烏龜和鯨魚的胃部都發現了塑膠殘骸。而在北歐海岸生長的牡蠣和蚌類的體內,也找到了非常細小的塑膠殘留物。

 

據《關鍵評論》報導指出,瑞典Uppsala University兩名生物學家於《Science》的研究發現中,發現以淡水魚鱸魚的幼魚作為實驗對象,發現幼魚以為膠是高能量的食物,就如同青少年喜歡吃不健康的速食,求的只是「飽肚」。

 

這些生產製造出的「微型塑膠」因為顆粒太細,以至於台灣目前的汙水處理場尚未能夠將這些塑膠垃圾做有效的處理,也使得這些「微型塑膠」能夠直接從自家的廁所流向大海及河川,然而這些塑膠難以在環境中被分解,於是流入大海的「微型塑膠」被浮游生物吃進肚,而這些無法被消化,而這些「微型塑膠」所吸附的毒性經由不斷的累積,最終又回歸到人類自身。

 

「微型塑膠」如何避免

 

據《中時》報導,2009年荷蘭環境部長提出「塑膠濃湯」議題後,塑膠微粒問題就開始成為全球性環保議題,美國政府於2015年12月立法禁止含塑膠微粒的化妝品,成為全球最早立法,加拿大、法、英、韓紛紛跟進,成為國際趨勢。

 

而台灣環保署表示,「限制含塑膠微粒之化粧品及個人清潔用品(含牙膏)製造、輸入及販賣」草案,預計分兩階段管制,2018年7月起不得輸入或製造含塑膠微粒的個人清潔用品,2020年起全面禁售。

 

據《中時》報導,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辦公室於公聽會中指出,今年5月香港研究,全球每年至少有3000多億顆柔珠流入海洋,香港每天至少有9.4億顆流到海洋,台灣人數是香港的3倍,如果照現行預告的管制速度,2020年之前,還會有3億顆流向海洋,希望能將時間提前,在2018年完全禁止,也能避免這段過渡時期,國外傾銷至台灣的狀況。

 

 

「微型塑膠」不只是柔珠,我們常用的一次性塑膠垃圾,如:寶特瓶、塑膠袋、塑膠杯等經由時間的裂解之後,也將成為這些危害海洋生物的「微型塑膠」,最根本的方法除了減少使用塑膠製品,以及挑選保養品、清潔用品時,如:沐浴乳、洗面乳、牙膏、肥皂等,可以選擇其成分未含有Polyethylene (PE)、Polymethyl Methylacrylate (PMMA)、Polypropylene (PP)、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Nylon-12、Nylon-6的產品。

 

註1:POPs對人體的危害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解釋,「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依美國環保署的定義,指的是有機的污染物,其對人類和動物造成毒性,在環境中不易分解,有生物累積性的傾向。

 

POP對人體的毒性可分為急性及致癌兩種,長期暴露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環境中,可能增加產生畸形兒的比率,並造成不孕及智能減退等不良影響。不但會累積在食物鏈中,並可能長期滯留於自然環境。這些物質造成野生動物產生畸胎、腫瘤、免疫力降低及生殖障礙等毒害。

 

 

延伸閱讀:除了塑膠柔珠,防曬乳也會傷害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