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課綱爭議,反課綱學生本月3日與教育部長吳思華進行會談,雖然最後雙方不歡而散,但吳思華口頭承諾學生,會在10日內公布課綱微調委員會名單,成為雙方當日唯一的共識。不料13日教育部對外表示,因為全體委員當中有多數不同意公開名單,因此決定不公布。對此,學生相當失望,認為部長言而無信。
回顧課綱爭議發展,不管是課綱微調的幅度,還是對於歷史的視角,公眾各有不同評斷,但其中課綱微調委員會的「黑箱」早已成為不同意見族群中的最大交集。教育部起初主張,過去進行課綱微調時,就已有慣例不公開相關資訊,並表示為確保課綱微調的公正、專業、獨立及中立不受干預性,因此在內容未決定前,不願公開資訊。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談談,為什麼要有《政府資訊公開法》?
《政府資訊公開法》第一條就說明了其立法目的:「為建立政府資訊公開制度,便利人民共享及公平利用政府資訊,保障人民。」由此可見,透過公開資訊,可以讓民眾擁有「知」的權利,進而促進對於公共事務的了解。
此案於今年2月也被法院認定,由於涉及學生及老師的教學方向,充分具有「公益」的條件,因此社會大眾都應該要有「知」的權利,並得以檢視審議過程的程序及結果是否確實合法及公正,因此判教育部敗訴。
教育部究竟在隱藏什麼?
教育部長吳思華3日接受媒體訪問,表示參與課綱微調的委員接下來還有肩負十二年國教的審查,基於信賴保護的原則,表示「政府有保護這些人的責任」,因此不願公開。
「這些人」是誰呢?據網友先前在網路披露的資訊顯示,參與課綱微調檢核小組的成員當中,多半不具有台灣歷史專業背景,其中小組總召王曉波,近年於公開場合發表的言論頗有爭議性,日前接受訪問還強調,課綱微調是為了拉抬國民黨的選情,適格性頗受質疑。
按教育部最初的說法,如果是因為擔心委員編審過程中遭受壓力而影響獨立及中立,所以選擇不公開。但如今104年課綱如期上路,教育部經過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卻仍然以「委員不願意」的理由,選擇對學生食言,拒絕對外公布委員名單及會議紀錄,此舉豈不是更令人匪夷所思,不免會聯想課綱微調是否真的是「黑箱」?
公開檔案才能釐清責任歸屬
台灣教授協會12日舉行「開放檔案 合理應用」與轉型正義座談會,指出「探究重大歷史事件的責任歸屬或是功過評價,檔案往往是關鍵的證據」,今天課綱微調事件引起全國教師及學生關注,希望能重新檢討104課綱調整的過程及細節,卻遭教育部以信賴保護原則回絕。試問,這些資訊若不公布,未來一旦出現問題,我們又該如何釐清責任?何況現階段的課綱就已經引爆許多爭議,教育部卻僅宣布「爭議部分內容不會考」,那請問教師與學生該何去何從?
組織104課綱微調小組、時任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因為個人論文爭議問題下台,現任教育部長吳思華日前則在版面上表示自己僅是接手104課綱後續的配套上路,爭議問題不應算在他頭上。所以這些政務官能為課綱負責嗎?可憐老師與學生,最終僅能勉強吞下強塞的教學方針,終究淪為政治操弄下的犧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