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金馬獎台下的李安,你認為他沈默嗎?
楊方儒
2015-11-21 19:22

對於台灣人來說,李安已經不只是李安了。在台灣人看來,李安更不只是個「台灣人」了。

 

雖然今年金馬評審團主席是由資深製片人陳國富出任,但李安先前擔任金馬獎評委會主席時,正逢金馬獎50周年,格外有意義。畢竟他是歷史上唯一能於奧斯卡獎、英國電影學院獎、金球獎等三大世界性電影頒獎禮上奪得最佳導演的華人,這證明李安是當今最有國際格局的華人導演,沒有之一。

 

《斷背山》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除了讓他都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項外,票房更分別達到1.7億與6.08億美元,證明他藝術性與商業性的兼容手腕。

 

台灣社會一向有著「神化」這些能在國際舞台上人物的慣例,所以李安確實如神一般的存在了。他的一言一行,也如聖經上的教條,被視為無可違背的真理,像是他最近說到「台灣本土電影氣虛」的觀點,就又被那些無趣的立法委員拿來大做文章。

 

為什麼說李安不只是台灣人了呢?因為他久居美國,也在世界各地拍片、趕行程,每次回台灣一、兩天﹐行程都是排得滿滿的。見到他的所有人,都想和他合照﹐他也來者不拒﹐總是沉默著﹐不時有人要來擁抱他,他也大方響應。

 

台灣人一直深怕被世界邊緣化,但台灣從來就不在世界的中心,這邊陲效應,導致台灣人的不自信,也總是需要那些登上國際舞台的人才,來救贖他們。台南土生土長的李安、美國職棒大聯盟投手王建民是代表人物,但台裔的NBA籃球員林書豪、服裝設計師吳季剛、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也都「不得不」成為了台灣記者口中的「台灣之光」。

 

 

過去二十多年來,台灣本土電影背負著「發揚台灣文化」的大包袱,一再追求高藝術性。一部部供在神壇上的大師鉅作,縱使滿足了歐美影人對華人文化的好奇感,得到國際影展肯定,但是回台卻沒人理。久而久之,成了惡性循環。

 

1980年代新電影浪潮以來,台灣電影分成走向M型極端,一是朱延平代表的笑鬧片,一是侯孝賢象徵的藝術路線。中間的,卻完全真空。

 

李安選擇走出去了!他對台灣沒有一絲留戀,直搗好萊塢大本營,也終於贏得了全世界的肯定。

 

 

李安在三年前,以《少年Pi》再攀個人導演生涯高峰,這次比《斷背山》《臥虎藏龍》還要轟動。在台北,全球到處可見的粉絲們瘋狂追逐巨星的儀式,又一次重演。李安的態度很從容,在和老朋友、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對談說,他坦率的說法很令人耳目一新:「我天生就是比較會拍電影」,「有一次去打工,早上還是打光師,下午就變成導演,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都聽我的」、「我寧願相信有魔力這件事,我就是會拍片。」

 

詹宏志的修辭更精確,「李安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能夠帶你進入很特別的世界。你看斷背山一分鐘,公路、大片山水,空心吉他幾聲,這就是美國西部,一堆符號在一分鐘內佔有你的心。」

 

 

李安確實是一個奇特且追求卓越的導演。但是,總是騷動的全球粉絲,肯定不了解他。因為一直以來,李安個人的性取向,也總是八卦的焦點。2006年,福斯電影公司為了宣傳斷背山,在台北遠東飯店舉辦新片記者發布會。當場有記者大聲發問:李安你為什麼老是拍同性戀的電影?你個人是同性戀嗎?

 

的確,李安雖然有多年深厚感情的妻子,但對於他性向的臆測,過去始終不曾斷過。這無禮的記者,只是台灣人對他好奇的象徵而已。但就在他近幾年被拱上神壇之後,台灣社會突然沉默了。媒體們也總算知道好像再問這樣的問題,會表露自己的無知與不理性,也會引起社會的憤怒。

 

圖片來源:姊妹淘臉書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