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震災怎麼看出台灣人的合作格局?
專欄作家徐琦華
2016-02-22 07:27

台灣人不再崇尚你死我活的叢林競爭法則,強調的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合作。

 

在台灣正萌芽的「人與自然平等共存」的概念,正在趨使著台灣社會發生各種變化。這種觀念起於環保觀念,加上「人權平等」與佛教「眾生平等」思想的影響,使它更加強化,可能也帶有一點原住民「萬物有靈」式的尊重生命的概念。

 

這是一種在台灣自然「長」出來的獨特思想,但是目前它頂多只能算是一種比較有特色的社會觀念,談不上是一套思想體系。社會觀念的改變可以改變整個社會的風貌,就像是現在台灣社會正在進行的一連串快速轉變,改變的已不僅僅是台灣的政治生態,但如果不能將其發展成為一套可以自圓其說思想體系的話,它就有可能只能成為一時的社會風潮,無法生根,不能持久。

 

所以我想以這種觀念做為基礎,先加上一點基本架構,然後看看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接受度與反應,再決定如何調整或進一步的發展。

 

首先,可以從這種觀念引出來的,是一個全新的道德原則。 要過環保生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必須學會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既然要和平共存,當然就應該放棄上個世紀的那種與自然「競爭」或企圖「征服」它的狂妄態度,老老實實的把 自己當成是自然的一部分,把和自然的「協調」和「合作」當做自己的使命。

 

觀念一改,不只是人與自然的關係改變,社會中人與人的關係,也一樣會發生改變。 傳統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體系中,強調的「競爭」與「個人利益最大化」,將成為過去式。

 

在中國這個「權貴資本主義」的末期社會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病。所有人都競爭利益不擇手段的結果,就是道德淪喪,人們互相欺騙陷害,誰也不信誰。結果是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而那些有錢有權的「贏家」們也都在忙著移民海外。總之,是滿盤皆輸。

 

台灣的新道德觀剛好相反,我們崇尚「合作」。民主國家本來就需要由政府到民間各方面的合作協調來維持,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也必須改為重視合作協調來修補。在這樣的社會中,並非沒有競爭,但「競爭」必須是以能更好的達成「合作」為目的。

 

 

在家庭、學校、公司到整 個國家的成員都要互相尊重,隨時交流。像是現在大家關心社會議題,監督政府行政與隨時 思考反省檢討自己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為我們必須時時注意與周圍的互動,以保障「合作」的順利進行。

 

「合作」必須以平等互惠為前提,否則就只是單方面的支配。所以「人權平等」、「眾生平等」的觀念在這個觀念下能夠進一步的加強。如果仔細觀察台灣社會,就可以看出雖然這個觀念是我在幾年前提出,但台灣人已經在開始在實行了。

 

像是台南一次震災,台灣人通力合作,有錢捐錢,有力出力,旅館出房間,餐廳供餐,政府也竭盡全力。沒人當這是「別人的事」,也沒人認為這麼做只會傷害自己的利益。因為在「合作」的觀念中,我們都只是大自 然的一部份,而只有在大家都過得好時,我們才有可能過得好。

 

強調「競爭」難免要與周圍起衝突,強調「合作」卻容易和平相處。現代科技已經發達到人類沒有再次發動大戰的本錢,台灣也沒有跟別國起衝突的實力,我們需要的正是一種能夠更 容易維持和平的新思想。 這是一種先進的,合乎現代需求的社會道德觀念,也正適合用來解決當前中國的社會問題。 因此,發展它既可以用來鞏固台灣的民主與新思想,也可以用來對付道德思想上已經完全破產的中共政權,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延伸閱讀:台灣經濟被什麼卡住了?